ID: 24375739

【核心素养】6.2.4 人的性别决定 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生物八年级下册

日期:2025-11-27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4次 大小:27794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人教,八年级,生物,2024,核心,教学设计
  • cover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课题名称 6.2.4 人的性别决定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属于“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这一核心主题,是遗传知识在人类自身上的具体应用和深化。学生在学习了基因、DNA、染色体的关系以及基因的显隐性后,本节进一步揭示染色体如何决定性别这一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它既是前面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也为后续学习“生物的变异”打下基础,是连接遗传与变异的重要桥梁。同时,本节内容与社会热点(如性别平等、伦理道德)紧密相连,具有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2、教学分析 教材通过“男女染色体的差别”奠定知识基础,明确人类染色体的组成和性染色体的不同类型。在此基础上,通过“生男生女的奥秘”探究性别决定的过程和原理,并利用“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结构清晰,从现象到本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突出观察、比较、探究和数据分析等科学方法的训练。“观察·思考”培养观察与比较能力;“模拟实验”培养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和逻辑推理能力;“思维训练”培养处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男女染色体的差别,特别是性染色体的组成。 2、生男生女的奥秘及机会均等的原因。 教学难点: 1、理解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并运用知识解释自然人群中男女比例接近1:1的现象。 2、从微观的染色体层面理解性别决定的遗传机理。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基因、DNA、染色体的概念以及基因的遗传规律,对遗传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对“生男生女”这一话题充满好奇,但可能存在一些诸如“性别由母亲决定”等前科学概念或社会偏见。该年龄段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喜欢动手和参与,但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仍在发展中。对于概率、微观机制等抽象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他们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具备初步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通过理解性染色体决定性别,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遗传与变异”的生命观念,认识到生命延续的内在规律性。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男女染色体图谱,提升观察与比较的能力;通过模拟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如何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和得出结论。 科学思维:能够运用演绎与推理的方法,解释生男生女的原理;通过“思维训练”分析和解释数据,得出科学结论,培养证据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社会责任:科学地认识性别决定的原因,摒弃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树立男女平等的现代文明观念;关注与遗传相关的社会问题,形成正确的伦理观。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能说出男女性染色体的差异 2 能解释生男生女的原理 探究能力 能参与小组实验并完成任务。 科学态度 能用本节知识分析社会现象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 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本设计遵循“情境导入→探究建构→应用提升”的思路。以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新生儿性别比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认知冲突。通过观察染色体图谱,自主构建“男女染色体差别”的核心概念。再利用模拟实验,将抽象的遗传过程具体化、可视化,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自主发现“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规律。最后,通过思维训练和社会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内化,同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