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课题名称 6.4.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位于第六单元《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四章《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核心部分,衔接生物进化理论,深化学生对“可持续发展观”的认知。内容涵盖生物多样性危机、保护措施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伦理思想,是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关键章节,也是学科育人的重要载体。 2、教学分析 教材结构:一、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含“分析·讨论:外来入侵物种”);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含“分析·讨论:保护措施”);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含“思维训练:综合概括”)。贯穿着逻辑主线:问题(威胁)→ 解决方案(措施)→ 理念升华(和谐共生)。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生物多样性威胁的具体表现(物种灭绝、栖息地破坏等);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核心措施(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等); (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与实践路径。 教学难点: (1)理解外来入侵物种的生态危害机制; (2)辨析不同保护措施的适用情境; (3)将抽象“和谐共生”理念转化为个人行为准则。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生态系统、生物分类等知识,但对生物多样性的全球性危机认识不足。抽象思维能力初成,易被具象案例吸引,需强化逻辑链建构(如“入侵物种→生态失衡→人类损失”)。关注野生动物但行动力弱,需激发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愿。 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理解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的意义,形成“生命共同体”的整体观。 科学探究:设计模拟“入侵物种防控方案”;调查本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 科学思维:通过案例分析,归纳威胁原因;对比保护措施,培养批判性选择能力。 社会责任:树立生态文明观,承诺“低碳生活、拒食野味”等个人行动,增强公民责任意识。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能举例说明3种生物多样性威胁 2 区分就地/迁地保护措施 3 解释“和谐共生”的内涵 4 提出1项个人环保行动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 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以“生物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根基”贯穿全课。真实案例导入(渡渡鸟灭绝)→ 探究威胁(入侵物种辩论)→ 制定方案(保护地规划)→ 理念升华(人与自然关系思辨)。将教材“分析讨论”与“思维训练”转化为递进式探究任务。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灭绝动物纪念馆→任务一:剖析威胁成因→任务二:设计保护方案→任务三:构建和谐共生策略→总结升华:签署“生态守护者”承诺。 学习活动设计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展示渡渡鸟、白鱀豚等灭绝动物影像,设问:“如果生物多样性是一张网,失去物种意味着什么?” 观看视频并思考,用“生态网”比喻描述物种消失的影响。 观察学生类比回答的准确性(生命观念)。 设计意图:以情感冲击引发危机意识,激活前认知。 任务一:剖析生物多样性的威胁成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展示巴西龟、水葫芦等入侵物种案例,组织“分析·讨论:外来入侵物种如何威胁生物多样性?” 引导绘制“威胁成因关系图”(盗猎→栖息地破坏→污染→入侵物种→气候变化)。 小组合作分析教材案例,归纳入侵物种的影响路径(如抢夺资源、传播疾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