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75781

【核心素养】6.4.1 进化与生物多样性 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生物八年级下册

日期:2025-11-27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9次 大小:28042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生物,八年级,2024,人教,教学设计,核心
  • cover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课题名称 6.4.1 进化与生物多样性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属于“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主题的收官单元,是理解生物进化的直接成果(生物多样性)的核心章节。承上(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启下(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后续学习生态保护奠定理论基础。 2、教学分析 教材以“进化”为主线串联生物多样性是长期进化的结果、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多样性四个板块,强化“多样性是进化结果”的核心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及关系;进化与多样性的因果联系。 教学难点: 遗传多样性对物种适应性的意义;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层级结构理解。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掌握遗传变异、自然选择等进化机制。易混淆“物种多样性”与“遗传多样性”。对抽象概念(如基因库)理解困难。对本文的兴趣点:本土物种案例(大熊猫、银杏)、DNA可视化活动。 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认同生物多样性是长期进化的结果,理解三个层次的相互关系。 科学探究:设计遗传多样性模拟实验(如不同品种水稻抗病性对比)。 科学思维:通过数据分析(如中国物种丰度)归纳结论,辨析三类多样性的差异。 社会责任:基于国情数据(中国物种特有率)增强保护使命感。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能举例说明三类生物多样性 2 解释“进化导致多样性”的逻辑 3 分析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 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采用“问题链驱动→概念建构→本土深化”模式:进化主线:化石证据→现代物种分布→DNA差异→生态系统案例。情境链:渡渡鸟灭绝事件→中国物种地图→杂交水稻实验→西双版纳雨林视频。 教学流程 问题导入:灭绝物种警示→任务1:进化与多样性的关系→进化与多样性的关系→任务3:构建遗传多样性模型→总结升华:保护意义 学习活动设计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播放渡渡鸟复原动画,提问:“为什么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看到多样物种,而渡渡鸟却永远消失?” 讨论灭绝原因,联系“适应与进化”旧知。 观察学生能否用“自然选择”解释物种存亡。 设计意图:用灭绝案例引发危机感,过渡到“现存多样性是进化成果”。 任务一:破解进化密码———生物多样性的由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展示始祖鸟化石、腔棘鱼活体照片对比 板书关键结论:生物多样性 = 遗传变异 + 自然选择 + 时间积累 完成填空:“从_____到_____的进化证据表明,现存生物是漫长_____的产物。”(答案:化石、现存生物、适应与淘汰) 课堂提问:“银杏被称为活化石,这对理解进化速度有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用实证材料建立“时间尺度→多样性”的科学认知。 任务二:发现中国奇迹———物种多样性探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组织课本“分析·讨论”活动: 展示《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报告》数据(高等植物3.6万种,世界第三) 追问:“为什么云南有‘植物王国’之称?这与当地什么环境特征相关? 小组合作完成物种分布地图贴标(熊猫/扬子鳄/珙桐等) 撰写微博体科普文:“#中国宝藏物种#:北纬30°的秘密...” 评估地图贴标准确性及科普文的科学严谨性。 设计意图:用本土化案例激发文化自信,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