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79745

第一单元 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课件+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高一上必修上

日期:2025-11-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5次 大小:8315784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一,单元,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件,教学设计,高中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咀嚼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诵读技巧。初步学习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郭沫若的浪漫主义风格,领悟诗歌的内涵。 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否定旧的社会现实、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张扬个性、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以及诗中集中体现出五四时期提倡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时代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诗歌所表现的意境美和情感美,感受郭沫若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难点 结合五四运动对青年郭沫若的思想影响,深入理解诗歌的主旨。 课时:2课时 情境主题:"科幻巨制《力的史诗》选角试镜会" (学生扮演电影评审委员会成员,通过解读诗歌为导演组选定主角形象、场景设计和主题音乐)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科幻巨制《力的史诗》选角试镜会 第一课时:场景勘测与角色定位 导入:“立”在何处 初读感知,做好选角准备 1.指名朗读。 2.问题:这首诗给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什么? 宏伟、强力、壮丽、炽热。 3.播放朗诵视频。 4.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画面。 示例: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欢呼在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也欢呼在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看吧,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 全息投影互动:播放北冰洋/太平洋的VR实景画面,同时呈现郭沫若1919年留学日本时的地理定位图 挑战任务:"剧组需要确定拍摄地,诗中‘立在地球边上'究竟是北冰洋(诗人实际位置)还是太平洋(想象视角)?请根据'白云怒涌''无限的太平洋'等线索投票" (实时统计选择,引发认知冲突) 任务一:巨人形象设计(15分钟) AI绘画工坊:输入诗中"力的绘画"关键词(如:洪涛、巨人),生成不同风格的形象 2. 角色卡填写: - 身高比例:(对照"地球边上"的空间感) - 超能力:(对应"不断的毁坏/创造") - 标志动作:(分析"放号"的肢体表达) 请问:在AI制图指令框中,需要输入哪些关键词或内容,来生成本诗的巨人形象? 提供三张不同的AI生成的巨人形象,说说哪一张更符合诗歌内容和意境,为什么? 方言朗诵挑战:用四川话(郭沫若母语)和普通话对比朗读,讨论"号"的读音(háo还是hào)(háo更符合四川方言特点) “号”的字典解释:hào 释义: 发出的命令。如 “号令”“发号施令”。 军队或乐队里使用的西洋乐器,形状像喇叭。比如 “小号”“圆号”。 用军号吹出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声音。例如 “号角”“冲锋号”。 …… háo 释义: 拉长声音大叫。如 “号叫”“呼号”“狂风怒号”。 高声哭叫。例如 “哀号”“号哭”“号啕大哭”。 (风)呼啸。比如 “北风怒号”。 组词:怒号、长号等。 读(háo)的理由: 从教材提示来看,部编版教材必修上册第 11 页第 2 课的 “学习提示” 中提到,《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诗人设想站在地球 “边上” 全方位俯瞰地球,放声呼唤。 从诗歌翻译来看,1958 年英译本《<女神> 诗选》(北京外文-出卷网-出版,郭沫若序)将标题《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翻译为 “shouting on the rim of the world”,“shouting” 的汉语意思为 “叫喊”,这也能说明这里的 “号” 应是 “呼喊” 的意思,读 “háo”。 从诗歌本身的含义来看,“放号” 在这里是 “放声呼唤” 的意思,“号” 作 “呼唤” 讲,与 “号叫”“怒号” 中的 “号” 用法类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