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意象拆解,品读“红烛”子意象,学习象征手法,分析掌握"红烛"的子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2.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节奏和韵律,分析和鉴赏本诗艺术特色。 3.体悟"红烛精神"的奉献内核,思考青春价值的当代传承。 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字友三,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很大,曾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 代表人物为闻一多、徐志摩。其中闻一多提出了三美的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作者经历: 闻一多1899年生于湖北浠水。 1912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 1922年赴美留学,学习美术,期间创作《七子之歌》等爱国诗作。 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 1925年回国,先后在多所高校任教。1928年《死水》问世,他致力于新诗格律化理论研究,提出“三美”理论。 1943年后,闻一多投身民主运动,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45年“一二·一”惨案发生,他为死难烈士书写挽词,揭露真相。 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被暗杀,闻一多通电全国控诉反动派,15日在李公朴追悼会上发表演讲,痛斥国民党特务,当天下午在返家途中遭暗杀牺牲。 写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虽处异国但不忘故土,产生出大量的爱国诗篇。 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由泰东书局出版。 诗集《红烛》,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理想,更表现了诗人的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具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 诗歌以浓烈的色彩、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 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导入:同学们,今天凌晨,实验室收到一段来自1923年的加密信号———信号源是一支燃烧的红烛。它似乎想向我们传递某种“青春密码”。现在,我们需要你们的帮助,破解这段跨越百年的心灵电波。 任务一: 欢迎进入第一研究站!请用“元素分离器”拆解红烛的构成成分。 检测仪显示,这两份残卷的‘燃烧指数’差异巨大。请观察: ① 李商隐的蜡烛在为什么而燃烧? ② 闻一多的红烛为何红得刺眼?” 意象是诗歌表情达意的主要载体。诗人精选富有特征 的子意象,构成意象组合来形成整体意象。 李商隐笔下的“蜡炬”和闻一多笔下的“红 烛”在诗中被具体拆解成哪些部分? 1.闻一多在《红烛》赋予了蜡烛怎样的新形象?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在文中找到了相应的句子,找 到了“红烛”被拆解成了哪些子意象。 元素拆解实验结论:“红烛”意象被拆分为四个子意象: “色”“光”“泪”“灰” 任务二: 现在进入第二研究站!将分离出的元素加入“象征试剂”,观察其情感反应。 实验方法学习:象征分析 象征是通过具体事物(象征物)来暗示抽象概念或情感的表现手法。其本质是利用两者之间的相似性或关联性,使抽象意义附着于具体形象上,从而增强表达的含蓄性与感染力。 方法指导:分析象征义的“三步法” 步骤1:抓意象特征(具体)———找出原文中对意象的直接描写(颜色、动作、状态等)。 步骤2:联文化语境———结合传统文化或作者背景,联想常见象征义。 步骤3:析内在意蕴(抽象)———结合语境,推断作者的独特寄托。 1.诗人在写“烛光”时,用了三个问句引发读者的思考,你们注意到了么?特别是在最后一个问句之后,诗人陷入了矛盾和冲突,他为什么矛盾? 他的矛盾在于,作为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