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胜利万岁》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梳理本文主要革命故事,掌握革命回忆录写作材料组织的特点。 2.精读课文,鉴赏并掌握文章的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 3.结合文本,体会长征精神的内核及现实意义。 万里长征: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精神: 长征是人类文明的伟大文化遗产,中国工农红军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长征精神是人类文化瑰宝,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长征精神永不消逝。 长征精神就是对革命理想和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坚定不移的信念 ;就是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充满乐观,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就是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 作者见简介: 福建长汀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高级将领。 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走上革命道路。 1929年1月参加了闽西古城地方武装暴动并加入中国工农红军。 1930年3月,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三纵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起参加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赣州、漳州、南雄水口等重要战役战斗。 1934年10月随红军第一方面军主力长征,多次率部担任前卫,在强渡乌江、抢占娄山关、飞夺泸定桥、攻破天险腊子口等重要战斗中屡立战功。 此后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立下了不朽功勋。他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8年获一级红星勋章。2004年,在北京逝世。 杨成武晚年写了不少回忆录,有《忆长征》《敌后抗战》《冀中平原的地道斗争》《反攻进攻曲》《战华北》等著作。 导入新课:重走长征路———我是红色记忆传承人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开启一场特殊的“数字考古”行动。中央档案馆刚解封一批1935年的“记忆碎片”———它们来自杨成武将军的随身战地日记。但这些珍贵史料在数字化扫描时发生了异常———所有文字描写都变成了模糊的像素块!需要你们以“红色影像修复师”的身份完成几项绝密任务,修复这份珍贵史料。 现在,请领取你们的“记忆修复工具箱”,我们要让89年前的那个秋天———那些欢呼声、阳光和掌声,像VR影像一样在2025年重生! 场景勘测与角色定位 任务一:发放任务卡—请从回忆录中提取关键记忆碎片 本文是作者的一篇回忆录,重点回忆了长征胜利前后的故事。请同学迅速浏览文本,从杨成武将军的记忆中提取3个关键记忆碎片(全文主要事件概括)。并将提取的记忆碎片写成"电报体"简报(限30字/条),用磁贴贴在黑板"记忆墙"上。 全文主要事件概括 (1)第1-8段:胜利到达吴起镇; (2)第9-22段:吴起镇战斗(歼灭二马骑兵战役、消灭反动民团); (3)第23-46段:全军干部会议(路遇小平同志、毛主席的讲话)。 任务二:特别任务:分析重要情节 长征陕北会师后,整编、会师等场景应该很多,为何这些碎片能通过历史筛选?杨成武将军为什么重点只写这三件事?学生思考、交流后回答。(提示:从事件性质和意义两个角度考) 事件 性质 意义 胜利到达吴起镇 胜利到达长征终点。 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一个史无前例的伟大壮举,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吴起镇战斗 长征中的最后一仗。 这一仗,宣告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