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窦娥冤(节选)》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对《窦娥冤(节选)》中人物语言风格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窦娥的唱词既饱含悲愤之情,又兼具典雅与通俗,如“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直白有力却不失文学张力。 B.桃杌太守的语言粗俗傲慢,“人是贱虫,不打不招”等台词直接暴露其草菅人命、蛮横无理的官僚本质。 C.蔡婆的语言多带怯懦与自私,面对桃杌的逼问时语无伦次,既体现其性格弱点,也反映出底层妇女的生存困境。 D.张驴儿的语言简洁含蓄,通过委婉的表达掩饰其险恶用心,与他市井无赖的身份形成鲜明反差。 2.下列对课文中情节作用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窦娥“指天骂地”的情节,打破了传统“敬天畏命”的思想局限,是对封建统治秩序的直接控诉。 B.窦娥要求“三伏天飞雪”“亢旱三年”的誓愿,既推动了情节发展,也强化了其冤情的震撼力。 C.蔡婆屈从张驴儿的情节,不仅是窦娥悲剧的导火索,更揭示了封建伦理下亲情的脆弱与扭曲。 D.桃杌太守“只凭口供定案”的情节,主要是为了突出张驴儿设计陷害的狡诈,与官府腐败关联不大。 3.下列关于元杂剧相关知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窦娥冤》是元杂剧“本色派”代表作家关汉卿的作品,其语言华丽雕琢,注重辞藻的堆砌与修饰。 B.元杂剧的结构通常为“四折一楔子”,“折”是戏剧情节的基本单位,“楔子”多放在开头起交代背景的作用。 C.元杂剧中的“唱词”仅由主角演唱,其他角色只能通过“科”(动作)和“白”(对话)参与剧情。 D.元杂剧的“题目正名”一般放在剧本开头,用于概括剧情,《窦娥冤》的题目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4.下列对课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窦娥是一个集孝顺、善良与反抗精神于一体的形象,从屈从命运到控诉天地,其性格呈现明显的成长变化。 B.张驴儿是典型的市井无赖形象,他的贪婪、狠毒不仅是个人品性问题,更是封建末世社会乱象的缩影。 C.桃杌太守是封建官僚的代表,他的“糊涂”本质上是对权力的滥用和对百姓疾苦的漠视,是悲剧的直接制造者。 D.蔡婆的形象具有单一性,她的所有行为都源于自私自利,对窦娥的悲剧没有丝毫值得同情的地方。 5.下列句子中,与课文中窦娥“反抗精神”内涵最接近的一项是() A.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6.下列对课文艺术手法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课文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窦娥誓愿的实现,寄托了民众对正义的渴望。 B.“对比”手法贯穿全文,如窦娥的善良与张驴儿的狠毒、桃杌的蛮横与窦娥的隐忍形成鲜明对比。 C.课文以“唱词”为主要表达载体,既便于抒发人物情感,也符合元杂剧的艺术规范。 D.课文对窦娥“三桩誓愿”的描写,仅注重情节的离奇性,缺乏对人物情感的深入刻画。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关汉卿生活的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空前尖锐的时期。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后,推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将民众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汉人尤其是南方汉族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急剧下降。科举制度的长期废除,使原本依靠科举入仕的文人失去了上升通道,许多人沦为社会底层,与艺人、工匠等为伍。关汉卿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投身于杂剧创作,用笔墨书写底层民众的苦难与反抗。 《窦娥冤》的故事原型可追溯至汉代刘向《说苑》中的“东海孝妇”故事,晋代干宝《搜神记》也有类似记载。关汉卿在继承传统故事的基础上,结合元代的社会现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