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87171

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课件(共23张PPT)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

日期:2025-11-15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2次 大小:3713797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统编,哲学,必修,政治,高中,正确认识
  • cover
(课件网) “今生簪花,世世漂亮。”福建泉州的“簪花体验游”火了,悄然间把传统非遗的审美带回了流行文化中心。 簪花不同于单纯的配饰功能,它承载了更为丰富的文化意涵,是传承千年的东方美学。 议题一 解读簪花中的文化基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闽南传统建筑 传统服饰文化 闽南出海文化 传统祭祀文化 闽南特色饮食 闽南传统婚俗 蟳埔簪花女的十二时辰不仅体现了极具特色的闽南传统文化,更深刻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地域性特征。 闽南的簪花文化从何而来? 蟳埔女作为传统渔女,长期在咸湿海风与滩涂劳作中形成独特的生活智慧,如簪花围中使用的茉莉花、素馨花等具有天然驱虫作用,可缓解蚊虫叮咬,其同心圆结构也体现了闽南人“向海而生”的生存智慧。 簪花习俗可追溯至汉代,《晋书》载 “都人簪奈花”,宋代更发展为全民风尚。闽越族 “断发文身” 的古老习俗虽已消失,但其对自然装饰的审美偏好仍留存于簪花围中。 宋元时期,泉州 “蕃客云集”,阿拉伯商人带来的异域文化深刻影响了簪花围,同时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网络使东南亚花卉(如素馨花)传入泉州,成为簪花围的主要材料。 劳动实践:海洋生存智慧的具象化 民族文化:中原基因与百越传统的共生 外来文化:海丝文明的多元碰撞 1.中华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通过自己的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 从创造主体角度看产生 根本因素 从内外部角度看发展 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 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兼收并蓄,逐渐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汇聚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 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蟳埔女簪花围选用茉莉、素馨、含笑等时令花卉,遵循 “应季而饰” 的自然法则,并循环利用鱼骨发簪、蚵壳厝墙体与海洋生物。 蟳埔女将劳动场景转化为文化符号,头饰中的螺旋髻便于海上劳作,鲜花芬芳缓解咸湿环境的不适,展现渔女向海而生的坚韧。 簪花围既满足 “女为悦己者容” 的个体审美需求,又展现祭祀中的神圣装饰,以视觉符号传递 “福禄寿喜” 的世俗理想。 簪花展现了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 勤劳勇敢的传统美德 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核心思想理念 讲仁爱、重民本 守诚信、崇正义 尚和合、求大同 …… 中华传统美德 自强不息、敬业乐群 扶危济困、见义勇为 孝老爱亲 …… 中华人文精神 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 注意:①传统文化不等于过去的文化,过去的文化,部分被历史淹没,在长期的的历史中形成并保留至今的文化才是传统文化。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从簪花文化看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 福建簪花文化至今仍在创新中延续,泉州设立 “簪花文化传习所”,设计师将传统 “缠枝莲簪” 纹样融入现代首饰,游客能在“簪花体验游”中参与民俗节庆。 “一里不同风,十里不同簪。”福建簪花文化融合 “天人合一” 思想:如蟳埔女以鲜花簪头,体现 “花与人共生” 的自然观;畲族银簪的 “阴阳鱼” 纹样,暗合道家哲学中的对立统一。 魏晋至唐宋时期,中原士族南下入闽,将中原地区的簪花习俗带入福建。明清时期,福建簪花文化结合海洋贸易、多民族聚居等特点,发展出独特体系。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连续性 创造性 包容性 和平性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