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兼 爱 叩问千年的心灵回响: 共赴一场“兼爱”的思维之旅 一、教学目标 积累并掌握古汉语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通过分析文本内容,理解墨子的 “兼爱” 思想,培养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 感受墨子 “摩顶放踵利天下” 的精神力量,激发学生对社会责任与人生价值的审美体验 通过比较儒家 “仁爱” 与墨家 “兼爱” 思想,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01 02 03 04 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二、教学过程 二、教学过程 这是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构建了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这标志着我国在量子通信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那么,大家知道为什么这颗卫星以 “墨子” 命名吗? 二、教学过程 墨子,相传原为宋国人,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曾担任宋国大夫,后长期住在鲁国。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他出身“卑微”,是一个熟悉木工技巧的工匠,后来成为一位博通古代典籍的“士”。在当时“百家争鸣”的人物中,他是唯一代表劳动人民利益并为劳动人民呼喊奔波的思想家。 1.作家简介 二、教学过程 墨子生活在文人气息浓厚的鲁国,他也曾学习儒术(“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来认识到儒家那一套烦琐的“礼”,是对下层人民不利的,他就另立新说,创立了墨家学派,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与儒家抗衡,在当时影响很大,世称“儒墨显学”。 他的“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是对当权贵族“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的抗议。他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主张,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贵族的世袭制和儒家的亲亲尊尊,试图用上说下教的方法,“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探究了知识和逻辑等问题,制订了作为认识真理准则的“三表法”,强调善与用、志与功的统一。 1.作家简介 二、教学过程 墨子的弟子很多,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尤重艰苦实践,服从纪律。其学说对当时思想界影响极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其体系中的“非命”“名实”的观点为后学所发展,而其中有关宗教迷信的形式,我们应当摒弃。现存《墨子》53篇,是研究墨子及其学说的基本材料。 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扬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地反对兼并战争。他的“非攻”思想体现了当时人民反对掠夺战争的意向。“止楚攻宋”是墨子言行事迹的范例。 1.作家简介 二、教学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大变革时期(是中国古代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诸侯、大夫互相攻伐,导致战火连绵不断,民不聊生,纲纪废弛,礼崩乐乱。战争给下层庶民百姓带来沉重的灾难。 在那个礼崩乐坏、王权衰败、诸侯争锋的时代,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剧烈的变革之中。广大劳动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极度渴望过上安定太平的生活。 2.作品简介 二、教学过程 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积极的关注与思考,认为一切的灾难和邪恶都是人们不相爱带来的恶果,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 墨子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坚决地维护劳动人民的生存与安危。针对当时社会混乱的状况,墨子在《兼爱上》分析了混乱的原因,指出“乱之所自起”“起不相爱”。“不相爱”是混乱的总根。 2.作品简介 二、教学过程 《墨子》是中国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 是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 子言论两部分组成。《墨子》反映了前期墨家和后期 墨家的思想。 《墨子》内容广博,包括了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