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07191

6.1《记念刘和珍君》练习(含解析)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日期:2025-11-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3次 大小:48732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学年,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二,统编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1《记念刘和珍君》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对《记念刘和珍君》核心情感与主旨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仅表达对刘和珍等烈士的悲痛悼念,未涉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B.既缅怀烈士的英勇无畏,又控诉反动势力的残暴,呼唤民众觉醒 C.重点批判当时民众的麻木不仁,对烈士的悼念只是次要情感 D.主旨是反思学生运动的激进,强调革命需采取更温和的方式 2.下列语句中,与课文中鲁迅“直面黑暗、坚守正义”精神相契合的一项是() A.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B.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下列对课文写作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记念”为线索,串联起对烈士的回忆、对惨案的控诉与对未来的期许 B.开篇以“我独在礼堂外徘徊”奠定悲痛的情感基调,自然引出对烈士的悼念 C.文章仅从个人视角展开,未涉及对社会群体与时代背景的思考 D.结尾以“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收束,升华主旨,传递前行力量 4.下列对课文中“真的猛士”内涵的解读,最全面的一项是() A.仅指像刘和珍一样投身学生运动的青年学子 B.是敢于直面惨淡人生、正视淋漓鲜血的勇敢者与觉醒者 C.指在黑暗中盲目反抗、不计后果的激进革命者 D.是对现实不满却只会消极抱怨的批判者 5.下列对课文中“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反复手法,强调当时社会沉默氛围的压抑与可怕 B.以选择复句,警示民众若持续沉默将面临灭亡的命运 C.表达了鲁迅对民众沉默的绝望,认为爆发已无可能 D.暗含对民众的呼唤,期待其从沉默中觉醒并奋起反抗 6.下列对课文语言风格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含蓄委婉,以象征手法传递复杂情感,避免直接批判 B.悲愤激昂,情感浓烈与理性批判交织,语言掷地有声 C.轻松平和,以平淡叙述展现事件经过,情感内敛深沉 D.幽默讽刺,以夸张调侃的语气批判黑暗,引人发笑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于1926年4月12日创作的抒情性议论文,收录于《华盖集续编》。这篇文章的诞生,源于中国近代史上震惊全国的“三一八惨案”———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群众为抗议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中国主权、反对段祺瑞执政府的卖国行径,在天安门前集会游行,随后前往执政府请愿。然而,段祺瑞执政府竟下令向手无寸铁的请愿群众开枪,造成47人死亡、150余人受伤的惨剧,史称“三一八惨案”。 刘和珍作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是当时学生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与组织者。她不仅学业优异,更兼具强烈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曾因参与反对校长杨荫榆的斗争而被学校开除,后在各界支持下恢复学籍。惨案发生当天,刘和珍与同学杨德群等一同前往请愿,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2岁。鲁迅得知噩耗后,悲愤交加,先后写下《记念刘和珍君》《淡淡的血痕中》等多篇文章,控诉反动政府的暴行,悼念牺牲的青年烈士。 1926年的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时期,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与瓜分,国内反动势力与帝国主义勾结,对进步思想与爱国运动进行残酷镇压。当时的思想界与文化界,既有像鲁迅这样直面黑暗、勇敢发声的斗士,也有不少麻木不仁、明哲保身的旁观者,甚至存在为反动政府辩护、污蔑请愿群众的反动文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不仅是一篇悼念文章,更是一篇抨击黑暗、唤醒民众的战斗檄文。 鲁迅创作此文的初衷,既是为了悼念“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更是为了揭示惨案的真相,批判反动政府的残暴与反动文人的无耻,唤醒民众的觉醒意识。他在文章中既抒发了对烈士的深切悲痛与崇高敬意,又理性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