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2《为了忘却的记念》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对《为了忘却的记念》标题内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鲁迅真的想忘记左联五烈士,以摆脱长久的悲痛折磨 B.“忘却”是表象,实质是化悲痛为力量,以更坚定的姿态继续战斗 C.标题矛盾,体现鲁迅在悲痛与超脱之间的犹豫与彷徨 D.强调时间能冲淡记忆,呼吁人们不必长久沉浸于悲伤 2.下列语句中,与课文中鲁迅对青年烈士的情感基调最契合的一项是() A.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下列对课文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记念”为线索,串联回忆与议论,情感深沉而克制 B.多处引用诗句,既丰富文本内涵,又强化情感表达 C.语言直白浅露,不加修饰,以平实叙述传递悲痛之情 D.回忆片段与现实感慨交织,体现“形散神聚”的特点 4.下列对课文中“我懂得了”的内涵解读,最全面的一项是() A.懂得了向子期《思旧赋》篇幅简短是因内容空洞 B.懂得了反动统治的残酷,使进步文人“没有写处”的无奈 C.懂得了青年烈士牺牲的价值,坚定了继续斗争的决心 D.既懂反动统治的残暴,又明文人发声的艰难与责任 5.下列对课文中“柔石的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迂”体现柔石单纯善良、待人真诚的性格特点 B.鲁迅用“迂”表达对柔石的喜爱与惋惜,情感含蓄 C.“迂”说明柔石缺乏斗争经验,是其牺牲的主要原因 D.以“迂”反衬反动势力的阴险狡诈,凸显悲剧性 6.下列对课文情感脉络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悲痛难耐→决心忘却→愤怒批判→重拾斗志 B.故作超脱→回忆往事→悲痛爆发→化悲痛为力量 C.冷漠旁观→触动真情→愤怒控诉→消极避世 D.麻木不仁→幡然醒悟→悲痛悼念→茫然无措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鲁迅于1933年2月写下的一篇纪念性散文,收录于《南腔北调集》。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与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黑暗社会现实紧密相连———1931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震惊全国的“左联五烈士”惨案。当时,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作为进步文学团体,积极传播革命思想,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统治与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成为反动势力的眼中钉。1931年1月17日,左联成员柔石、殷夫、胡也频、冯铿、李伟森等五位青年作家,因从事革命文艺活动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同年2月7日夜,在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被秘密枪杀,年仅20多岁的冯铿更是五位烈士中最年轻的一位。 惨案发生后,国民党反动派实行严密的文化专制,严禁报刊报道相关消息,试图掩盖这一血腥暴行。当时的上海报章或“不敢载”,或“不愿载”,或“不屑载”,只有《文艺新闻》以“隐约其辞”的方式进行了零星报道。鲁迅作为左联的重要发起人之一,与五位烈士有着深厚的交往与情谊。柔石不仅是鲁迅的学生与助手,更是他“唯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谈笑,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殷夫才华横溢,其诗歌充满革命激情,与鲁迅往来密切。烈士们的牺牲,给鲁迅带来了巨大的悲痛与愤怒,但在反动势力的高压下,他无法公开、直接地抒发情感,只能以曲折隐晦的笔法进行悼念与控诉。 1933年2月,距离五烈士牺牲已近两年,鲁迅在悲愤的压抑中“沉静下去”,但烈士的身影与精神始终萦绕心头,“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他深知,单纯沉浸于悲痛无济于事,真正的纪念是将悲痛转化为战斗的力量,于是写下这篇《为了忘却的记念》。标题中的“忘却”并非真的遗忘,而是“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以便“更奋然而前行”;“记念”则是对烈士最好的告慰,是对反动势力最有力的反击。 这篇文章既是鲁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