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课题 第12课《拿来主义》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拿来主义》是鲁迅杂文的代表作之一,选自《且介亭杂文》。文章创作于1934年,针对当时国民党政府“送去主义”的媚外行径、学界对待外来文化的“闭关主义”和“全盘西化”等错误态度,以犀利的笔触提出了“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拿来主义”主张。 作为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本文不仅展现了鲁迅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语言特色,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思辨精神。对于学生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批判传统、建立辩证的文化观,以及提升论述类文本的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学习者分析 知识基础:高中生已接触过鲁迅的《祝福》《记念刘和珍君》等作品,对其“冷峻深刻”的文风有初步感知,也掌握了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的基本要素,但对杂文的“形象化论证”特点(如比喻论证的深层逻辑)理解不足。 认知特点:思维具备一定的逻辑性和批判性,但对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背景(如“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历史语境)较为陌生,对“文化借鉴”的抽象概念缺乏具体感知,需通过情境关联和案例分析降低理解难度。 学习需求:对现实问题的思辨兴趣较高(如“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但对复杂论述的逻辑梳理能力较弱,需通过“论证结构图”等工具强化思维可视化。 3.学习目标确定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阅读《拿来主义》,能够准确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比喻论证方法,能够发展批判性思维,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鉴赏鲁迅的幽默讽刺语言和比喻论证,能够感受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了解鲁迅的生平和文章创作背景,能够理解并传承鲁迅的批判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4.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 “拿来主义” 的核心内涵,能够辨析 “拿来主义” 与 “送去主义”“送来主义” 的本质区别,并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实践意义。 教学难点 分析文章中的比喻论证和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讽刺深刻的艺术特色,并尝试运用比喻论证表达自己的观点。 5.学习评价设计 1.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展示20世纪30年代社会背景图片、鲁迅杂文手稿、当代文化现象案例)、《且介亭杂文》相关篇目节选、比喻论证结构图。 2. 教学方法: 文本细读法:聚焦关键句(如“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分析其含义及作用。 讨论探究法:围绕“当代哪些现象需要‘拿来主义’”“如何避免‘拿来’中的盲目性”等问题展开小组讨论。 比较阅读法:对比《拿来主义》与《劝学》(比喻论证的不同运用)、《反对党八股》(批判风格的异同),体会杂文与议论文的差异。 情境教学法:创设“某中学对待外来文化社团的态度”情境,引导学生用“拿来主义”思想提出解决方案。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根据课堂教与学的程序安排)教师活动1 (教学环节中呈现的学习情境、提出驱动性问题、学习任务类型;对应学生活动,示范指导学科思想方法,关注课堂生成,纠正思维错漏,恰当运用评价方式与评价工具持续评价促进学习。) 文章脉络梳理 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提出“拿来主义”。揭示“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谴责国民党政府媚外求荣的卖国行为。阐明了“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了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态度并指出了应有的正确态度。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