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09458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11-19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27次 大小:70093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2025-2026,学年,七年级
    2025年秋季期中教学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一、单项选择题 1—12 DCACA BDBBD CA 二、非选择题 13.(1)①社会的激烈变革;②士阶层的崛起;③私学的兴旺。(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共4分) (2)儒家:①; 道家:③; 墨家:④; 法家:② (每空1分,共4分) 14.(1)①加强了人们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②促进了华夏观念的形成;③有利于民族交融和推动局部统一。(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共4分) (2)A:商鞅;(1分) 关系: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2分) (3)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分) 意义:统一货币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2分) 15.(1)关系:史料一是休养生息政策实施的原因(背景);史料二是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实施表现(内容);史料三是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效果)。(每点2分,共6分) (2)图一: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图二:中央收归铸币权,统一铸造五铢钱。(每点1分,共2分) 16.评分标准:(共10分) 标题 论述 标题准确(2分) 7—8分 观点明确,有新意或有思想深度,紧扣自己的观点并运用历史史实加以论述,能够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5—6分 观点明确,能够围绕观点运用相关史实进行论述,但不够充分或不够典型,基本做到史论结合,条理基本清晰。 3—4分 观点明确,有论述或说明,但材料不充分,或史论结合不充分。 1—2分 没有凝练出观点,观点、论述与材料无关。 空白卷0分 示例一: 农具的演进推动古代农业的发展 从原始社会到战国时期,农具的不断改进是推动古代农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深刻改变了社会生产面貌。 原始农耕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河姆渡人使用骨耜耕作,半坡人依赖简单石器,农具以骨、木、石为材质,制作粗糙、效率较低。此时农业仅能满足部落基本生存需求,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对应《白虎通义》中“教民农作”的初期阶段,标志着人类从采集狩猎向农耕文明的初步过渡。 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出现与推广实现了农业生产的革命性突破。铁犁、铁锄等农具质地坚硬、锋利耐用,能更高效地开垦荒地、深耕土壤,搭配牛耕技术,极大提升了耕作效率。这使得大量荒地被开发,粮食产量显著增加,不仅养活了更多人口,还催生了新兴地主阶级,为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和社会转型奠定了经济基础。 从骨耜到铁农具的演进,清晰展现了古代农业从“生存型”向“发展型”的跨越,印证了生产工具进步对农业发展的关键作用。 示例二: 农耕文明的发展促进社会面貌的变迁 农耕文明的逐步发展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更推动了社会结构、文化审美等多方面的变迁,塑造了早期中华文明的样貌。 原始社会晚期,农耕文明初兴。河姆渡人用骨耜种植水稻,半坡人用石器种植粟,农耕生产取代采集狩猎成为主要食物来源,人类不再依赖自然馈赠,开始定居生活,河姆渡的干栏式房屋、半坡的半地穴式房屋便是定居文明的见证。同时,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彩陶盆,不仅是实用的生活器具,更蕴含着原始先民的审美意识和精神追求,标志着原始文化开始萌芽。 战国时期,农耕文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铁农具与牛耕的普及让农业生产力大幅提升,粮食产量激增,为人口增长和社会分工提供了可能。一部分人脱离农业生产,从事手工业、商业,新兴地主阶级因掌握大量土地和农具崛起,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衰落,最终推动各国通过变法确立封建制度,如秦国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进一步促进了农耕文明与社会制度的适配。 从原始农耕到战国封建农业,农耕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带动社会面貌的深层变革,成为中华文明发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