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10101

内蒙古包头市第八十一中学等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日期:2025-11-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8次 大小:257715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内蒙古,期中,答案,图片,试题,语文
    2025一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D(A项,材料二明确指出昌耀的“流体雕塑”是在闻一多“三美”理论基础上实践的,其“音乐 感觉”与“节奏感”直接呼应“三美”中的“音乐美”,并非“无直接关联”。B项,材料二强调“流 体雕塑”具有动态性,《慈航》“新娘”是“不朽的形象”,并非“静态雕塑”。C项,材料一强调昌 耀将苦难“转化为一种强大的内心力”,《划呀,划呀,父亲们!》中“负荷着孩子的哭声赶路”体 现超越性精神) 2.C(“否定诗歌的气质论等观点”错,没有否定) 3.A(材料一的核心观点:昌耀诗歌的成就源于其对苦难的超越与转化、对青海地域文化的深度 融入、独特的“博杂异质”语言风格,以及在同质化诗坛中的独一无二性。A项符合观点:昌耀 借用古典诗词入诗,既能表达内心思想、丰满人物形象,又能将古汉语复活,给读者带来陌生 的感觉和间隔的体验,从而极大地增加了昌耀诗歌作品的艺术价值。与材料一有关昌耀诗歌 的观点相符。B项不符合:“紧跟社会热点”“语言通俗”与昌———落单”和语言“古奥深涩”的特 点相悖,无法支撑。C项不符合:“减少对地域文化的依赖”与材料强调的“青海高原的文化因 子”对昌耀的影响矛盾,无法支撑。D项不符合:“怨怼与悲叹”“对现实的逃避”与昌耀超越苦 难、“昂扬高贵”的精神姿态相反,无法支撑) 4.①对苦难的深刻转化与精神超越。尽管经历身心重创,但他将其转化为强大的内心力量,以 真实、拙朴、深刻的笔触书写时代与个体命运,赋予作品厚重的思想内涵。②地域文化与多元 元素的融合。他在文学创作中自然融入青海高原的文化因子,使诗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 独特的生活质感;诗歌语言形成“博杂异质”的语言风格,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审美特色。 【评分参考】本题按点赋分,共4分,每点2分。答案需紧密结合材料内容,围绕“苦难转化”与 “文化融合”两大核心维度展开,不贴合材料或仅泛泛而谈者酌情扣分。答案逻辑混乱、语句 不通顺,或超出材料范围(如主观添加“个人天赋”等未提及因素),在对应要点得分基础上再 扣0.5~1分。 5.诗句写的这枚头颅尽管是兵马俑的,但动感十足,“口啃波动的土地”,连土地的背景都是动 的,让人疑心土地是否被啃疼了才波动起来,形成一种动感的传递。后面的两个比喻,一个极 力突出动态,“如堕海者之吞咽大水”;一个极力突出静态,“如不沉之落日”,其实是暗示它的 不朽。这里的比喻以虚实结合的形式强化了所写对象的动态感。 【评分参考】本题按层次赋分,共6分,分“动态感分析”(3分)与“比喻与动态立体感分析”(3 分)两层;需紧扣材料二“流体雕塑”“动静结合”“立体感”等核心观点,分析需贴合诗句细节, 脱离观点或分析偏差者酌情扣分。未结合材料二“雕塑美”相关观点(如未提“流体雕塑”“立 体感”“动静结合”),仅单纯赏析诗句,在总分基础上扣1~2分;分析逻辑混乱、脱离诗句文 本,酌情再扣1分。 6.A(B项,刘姐的抱怨主要源于对保姆行为规范的现实考量,而非“排斥同事”;后文她对俞小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5页)】2025一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关于“诗是什么”我的思索似乎略多。诗是气质?诗是结构?诗是情绪?诗是经验?… 但我近来更倾向于将诗看作是“音乐感觉”,是时空的抽象,是多部主题的融江。感到自己理想 语文试卷 中的诗恰好是那样的一种“流体”。当我预感到有某种“诗意抒发”冲动的时候,我往往觉得有一 股灵气渴待宣泄,唯求一可供填充的“客器”而已。 考生注意: 根据昌耀的这个说法,笔者把这类将节奏感、画面感与立体感融为一体的诗歌称为“流体雕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塑”诗歌或“动态雕塑”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