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花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精准分析对话描写、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明确其在情节推进、人物性格凸显中的核心作用。 2. 深入拆解“诗意风格”与“革命主题”的内在契合点,体会“平凡英雄”背后的家国情怀与时代精神。 3. 能结合单元《包身工》等纪实作品,初步辨析小说“虚构中见真实”与纪实“以事实显真实”的表达差异,理解二者共同的时代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 关键对话、细节的深层内涵解读(如夫妻话别、遇敌应变等片段)。 2. “以美写战”风格与革命主题的辩证关系探究。 (二)难点 1. 理解虚构的情节与人物如何反映抗日战争的历史真实。 2. 辨析小说与纪实作品在呈现“时代与英雄”时的表达逻辑差异。 三、教学过程(45分钟) (一)课堂导入 1. 快速回顾: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水生嫂们的成长轨迹,赏析了诗意的环境描写,谁能简要概括这篇小说最独特的艺术风格?(预设答案:以美写战、诗意现实主义)。 2. 设问导入:这些“美”的表达,仅仅是为了营造氛围吗?平凡夫妻的对话、日常的生活细节,又藏着怎样的革命密码?今天我们继续深入《荷花淀》,解锁其“以小见大、以美传情”的叙事智慧。 (二)细读文本,探究“言外之意”———对话与细节的魅力 1. 聚焦“对话描写”:小组合作研读“夫妻话别”片段,完成任务单: 找出水生与水生嫂的核心对话(“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讨论:这些对话没有豪言壮语,却为何能打动人?从对话中能看出二人怎样的性格与情感? 明确:水生的沉稳担当(主动交代任务、体谅妻子)、水生嫂的深明大义(克制不舍、支持抗战),通过“朴素直白”的对话自然流露,体现了革命年代普通民众的家国大义与夫妻深情,避免了人物塑造的扁平化。 2. 深挖“细节描写”:聚焦“淀上遇敌”与“奋勇杀敌”片段,重点分析两处关键细节: 细节一:“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 提问:“荷花变成人了”这一细节有何妙处?(明确:既呼应了前文的诗意环境,又写出妇女们惊喜、紧张的复杂心情,情节转折自然,充满画面感)。 细节二:“摇橹的手也抖起来,小船哗的一声撞在苇塘里,水溅起来,各人不知怎么才好,自相践踏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 提问:从“手抖”“自相践踏”到“翻身跳河”,这一细节变化体现了妇女们怎样的心理转变?(明确:从初遇敌人的慌乱恐惧,到绝境中宁死不屈的决绝,真实展现了“平凡人”向“英雄”转变的瞬间,让人物成长更具说服力)。 (三)深度探究,解码“以美写战”———风格与主题的关联 1. 核心议题:小说为何要用“诗意”的笔触写残酷的战争?“美”与“革命主题”如何统一?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引导总结: 环境之美(荷花淀的清新生机)衬托家园之珍贵,激发读者对侵略者的憎恨,为“保家卫国”的主题提供情感支撑。 人物之美(夫妻情深、邻里和睦、英勇不屈)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说明抗战胜利的根本力量源于普通民众的美好品格。 叙事之美(温情叙事、避免血腥描写)让革命主题更具感染力,打破了战争题材的“悲情化”“残酷化”定式,传递出乐观向上的抗战精神。 2. 跨文本关联:对比单元《包身工》的表达风格,完成简要分析: 展示《包身工》中“粥菜?是不可能有的”“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等冷峻片段。 提问:《荷花淀》的“诗意”与《包身工》的“冷峻”,表达风格截然不同,为何能共同纳入“历史与英雄”单元? 明确:二者虽表达形式不同,但核心都是反映时代真实———《包身工》以纪实笔法揭露黑暗、控诉压迫,展现底层民众的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