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教学设计 课 题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珍视自由》 一、教材解析 《珍视自由》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七课《追求自由平等》的第一框。教材以学生的讨论开篇,先让学生回味“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与“被规则束缚”的日常冲突,再从自由的定义、自由的作用以及如何珍视自由等内容展开,让学生体认自由不仅是个人权利,更是国家法治与文明进步的基石。同时,教材结合“微博骂人被判赔偿”“风筝断了线无法飞翔”等鲜活案例,引导学生从“感受自由”走向“守护自由”,实现知自由、享自由、护自由的价值落地。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通过家庭教育和日常规则训练,已对“自由”一词有初步感性认识:他们知道“不能闯红灯”“不能在网上骂人”等具体限制,也能列举“言论自由”“周末想玩多久手机”等个人诉求。然而,这种认识往往停留在“我想干什么”与“大人不让”的对立层面,缺乏三层深度: 1.概念深度:把自由简单等同于“无限制”,忽视了“规则是自由的保障”这一法治逻辑; 2.价值高度:能够体会自由对自身“玩得开心、说得痛快”的意义,却较难理解自由对社会创新、国家活力的公共价值; 3.行动力度:部分同学因青春期逆反,把“顶撞规则”当成彰显个性,出现故意晚休、网络抬杠等“为了反对而反对”的行为,良好习惯与规则意识尚未内化。 三、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认识自由的地位。 2.知道了解自由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作用。 3.学会珍视自由,增强政治认同。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如何珍视自由 教学难点: 自由的作用 五、资源与工具 多媒体教学、视频资源、案例资源 六、方法与策略 教法:讲授法、情景创设法、案例分析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 七、教学内容设计 导入 预设过程(约3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教师提出3个问题,学生思考作答 (1)“如果爸妈突然允许你一周无限制使用手机,你会做什么?” (2)“假设学校取消所有规则———可以不上课、随意打断老师、在食堂插队。你觉得怎么样? (3)“如果微信朋友圈完全取消‘屏蔽’和‘删除评论’功能,所有人都能看到你发的内容并随便评论,你还敢自由发言吗?” 2.教师结合从古至今的事例,引出今日的课程:人们从未停止过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自由。 教师提出3个问题,学生思考作答。 议题一:什么是自由? 教学内容:自由的含义 预设过程(8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结合P58学生观点,让同学们说说对自由的 认识。 2.组织学生开展“自由的拆解”活动,将“自由”拆成 3 个关键词填在空白处,例如“规则底线 + 敢想敢说 + 不伤人”、“规则底线 + 自主表达 + 尊重他人”等。 3.教师进行总结:自由是人类的永恒追求,是社会活力之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自由意味着在遵守道德、法律等社会规则的前提下,人民能够依照自己的意志活动,在思想、言论和行为等方面具有充分的自主性,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4.引导学生阅读P59链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倡导的自由,不是少数人的、虚伪的自由,而是绝大多数人的、真实的自由;不是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的、绝对的个人自由。 结合P58学生观点,说说对自由的认识。 积极参与“自由的拆解”活动。 阅读书中链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自由,不是少数人的、虚伪的自由,而是绝大多数人的、真实的自由;不是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的、绝对的个人自由。 议题二:自由的作用是什么? 教学内容:自由的意义 预设过程1(7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播放两则案例,学生回答相应问题并进行思考: 案例一(“挑水村”变“自来水村”): 原状:村子在海拔1000 多米的山上,河在谷底。过去冬春旱季,全家得走 4 公里山路挑水,雇车拉水 150 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