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老子 寻道青春: 《老子》智慧点亮成长之路 第二单元第6课 一、教学目标 了解老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老子》的相关知识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01 02 03 二、教学过程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出自《老子》,它表达了老子对自然和宇宙规律的深刻理解。 思考并讨论对老子的初步印象 背景介绍 1.作家简介 老子,约生于公元前581年或前571年,卒年不详,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一说安徽涡阳县)人。学术界一般认为老子是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奉为道教的鼻祖。 背景介绍 生平经历 史官生涯:老子家世代为周史官,他自己也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负责管理藏书,这使他得以博览群书,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孔子问礼:相传孔子非常敬重老子,曾向他请教过周礼,老子以其渊博的学识给予了孔子指导,孔子对老子赞叹不已,称其犹龙。 背景介绍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道又可称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背景介绍 辩证思想: 对立:老子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 统一:表面看来,正相反对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转变: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提出“反者道之动”。这就是说,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所谓“物壮则老,“兵强则灭”。 背景介绍 2.作品简介 老子当时所处西周社会,诸侯各国穷兵黩武,战乱频仍,社会之礼仪伦理已无法恢复,所以老子看透人类社会之所以会纷争不已,都是由于圣人、礼仪、法令、欲望、智慧等有为措施所引起的,正是因为社会看中名利、实力、好胜等荣誉,所以天下才会出现资源有限性的占有之争。 老子因此提出回归自然,顺应无为而治、清净绝智的自然世界的规律,从而才能守弱胜强,达到小国寡民的平静生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背景介绍 3.文体知识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背景介绍 3.文体知识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整体感知 通假字 (1)曰余食赘行(“行”同“形”,形体) (2)其脆易泮(“泮”同“判”,分离) (3)起于累土(“累”同“蔂”,土筐) 1、字词积累 整体感知 古今异义 (1)埏埴以为器 古:把…作为;今:认为 (2)跨者不行 古:不能久立;今:不可以 (3)民之从事 古:行事,做事;今:投身到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