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教学设计 授课年级:八年级上册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一、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识记国共合作标志(国民党一大)、合作方式(党内合作)及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 掌握北伐战争的目的、对象、主要战役及胜利原因。 分析国民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及历史教训。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新旧三民主义,理解合作的政治基础。 运用史料(毛泽东、叶挺论述)探究北伐胜利原因。 小组辩论“北伐胜利为何革命失败”,培养辩证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统一战线对中国革命的推动作用。 感悟李大钊等革命者的坚定信仰,理解革命斗争的艰巨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国共合作的原因与标志;北伐胜利与国民革命失败的矛盾分析。 难点:国民党右派叛变的阶级本质;中共从失败中汲取的教训。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视频激趣: 播放课件“国民革命”视频片段,提问: “视频中‘大革命’指什么事件?其高潮是什么?” (答案:1924—1927年国民革命;高潮是北伐战争) 板书课题,引出核心问题:国共为何合作?合作为何破裂? (二) 新课讲授 1. 国共合作的开始 合作背景(小组讨论2分钟): 出示三则材料(课件原文): ① 孙中山:“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需要新血液。” ② 共产党:“二七惨案证明单枪匹马不能胜利。” ③ 共产国际推动合作。 归纳原因: 国民党需改组 → 共产党提供新生力量 共产党需同盟 → 国民党提供政治平台 共产国际促成 → 外部推动力 合作标志: 国民党一大(1924): 动态展示会议图片(广州),强调: 内容:通过 新三民主义(反帝反封建)确立合作基础; 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新旧三民主义对比(表格填空):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 反帝,民族平等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平民共有民权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耕者有其田 2. 北伐胜利进军 北伐准备:黄埔军校(1924) 角色扮演:学生模拟周恩来(政治部主任)介绍军校作用———培养人才,奠定军事基础。 北伐进程(地图动态演示): 目的:推翻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关键战役:汀泗桥、贺胜桥(叶挺独立团)、上海工人起义。 工农支持:湖南农协会员200万;上海工人武装起义。 胜利原因(小组合作8分钟): 分发6则史料(课件材料),分组提炼关键词: 材料 核心观点 对应原因 1 两党合作 统一战线形成 2 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战术正确 3 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军队战斗力强 4 苏联援助 外部支持 5 军阀矛盾 敌人内部分裂 6 工农群众支援 民心所向 3. 国共合作破裂 叛变事件: 四一二政变(1927.4):蒋介石屠杀共产党人,建立南京政府。 七一五政变(1927.7):汪精卫“分共”,标志合作彻底破裂。 李大钊就义(1927.4):视频片段展示其英勇就义,强调信仰力量。 国民革命失败: 核心矛盾: “北伐打倒了旧军阀(吴、孙、张),为何革命仍失败?” 小组辩论(正反方): 正方(失败论):社会性质未变(半殖民地半封建);蒋介石成新军阀。 反方(胜利论):基本推翻北洋军阀;宣传革命思想。 教师总结: 根本失败在于 未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根源是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 历史教训: 中共需掌握革命领导权,建立武装力量(为南昌起义埋下伏笔)。【注意】字体安装之后 必须要重启PPT,字体 (适用于字体种类较少的情况) 才能显示出来。 找到压缩包中 鼠标左键双击 双击后,选择左上角的“安装” 的字体文件夹 字体文件 【注意】字体安装之后 也必须重启PPT。 (适用于字体种类较多的情况) 找到压缩包中 打开后有较多字体安装包,Ctrl+A全选 将字体文件包粘贴到:C盘 > 的字体文件夹 windows文件夹 > fonts文件夹 (Mac系统的安装与windows系统类似,仅提供路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