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19345

【2025新】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教学设计--初中历史统编版七上

日期:2025-11-19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2次 大小:5751862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统编,历史,初中,教学设计,课件,2025
    一、课标内容要求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概述了淝水之战后,短暂统一了北方的前秦快速瓦解灭亡,北方再度分裂。重新统一北方的北魏政权以改革移风易俗,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族的大交融,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课上承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着眼于北朝政治和民族交融状况,下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发展。 本课包含四部分内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朝政权更替和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前三部分主要描述南北政权之间的军事战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与影响,北朝政权更替状况。最后一部分介绍的是北方地区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及深远影响。 三、学情分析 基于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魏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的基本情况与江南地区的开发,初步认识了各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意义;也初步具备了分析史料并进行归纳概括、形成历史认识的方法与能力。 本课涉及的政权更替频繁,学生易出现识记和理解上的困难,可能降低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认识北方地区出现民族大交融的状况,以及这种状况与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联系,对学生而言有难度。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成语故事、出示文物相关图片、识读历史地图、绘制政权更替示意图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厘清魏晋南北朝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提升历史认识,从整体上把握魏晋南北朝发展的时代主题和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意义。 四、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识读《淝水之战示意图》,了解、叙述淝水之战的基本过程,能够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方法,学会在历史进程中辩证认识淝水之战的性质和作用。 2.通过阅读材料、观察图片等,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史料,初步认识史料对历史探究的作用和意义;通过阅读教材、合作探究,能够多角度地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初步理解各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3.通过绘制、观察魏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知道北朝政权演进的进程,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这一时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 4.通过分类梳理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自主探究,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内容和意义。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 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 新授课 一、十六国与北方政局 环节一:导入 教师结合动态时间轴讲授十六国的含义: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环节二:苻坚与淝水之战 介绍苻坚的基本信息 讲述淝水之战的过程与典故: 淝水之战:前秦(苻坚)与东晋以少胜多之战,导致前秦瓦解,北方分裂。 环节三:北魏统治与孝文帝改革 过渡:439年北魏统一结束十六国割据,开启北朝时期。 结合地图引导学生思考北魏的治理难题: 鲜卑拓跋部保留旧俗,与汉族文化冲突,民族矛盾尖锐(近百年间起义80余次)。 平城(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碍汉化与统治中原。 引出孝文帝改革目的: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强统治,缓和民族矛盾。 由表及里介绍孝文帝改革的核心内容 1. 迁都洛阳(494年): 原因:平城偏北,保守势力强;洛阳为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便于控制黄河流域。 2. 汉化措施: 文化认同:强制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拓跋氏改"元")。 社会融合:通汉婚(皇族与汉族大姓联姻)。 从不同角度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1. 直接效果: 缓和民族矛盾,改善鲜卑与汉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