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22370

9《复活(节选)》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5-11-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4次 大小:2253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复活(节选),教学设计,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
  • cover
第9课《复活(节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梳理聂赫留朵夫探监情节,分析人物心理变化轨迹。(重点) 2.鉴赏托尔斯泰“心灵辩证法”手法,对比玛斯洛娃形象巨变。(重点、难点)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复活”的多重含义。(难点)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们学过《穷人》这篇课文吗?……看来,其实,我们早就对列夫·托尔斯泰有所了解了,今天我们走进他的另一部名作———《复活》。 “复活”从字面上看指的是“死了又活过来”,一般指的是肉身的复活,这种形式的复活我们在影视剧恐怖片里数见不鲜。而今天我们将走进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去认识另一种更为高级的复活类型———精神的、灵魂的复活,并从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主人公身上去感知美好人性的复归。 【背景介绍】 1.作家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生于贵族家庭,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1847年退学后,回到故乡并在自己领地上做农奴制度改革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诸多文学巨作,1910年11月病逝,享年82岁。 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的作品反映了1861年到1905年俄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动,因此他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高尔基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国”。 2.作品简介 (1)时代背景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当时俄土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关心人民的困苦。他积极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托尔斯泰参加了1891至1892年的赈灾工作,体会到农民与地主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 (2)了解“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是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重要思想的结晶,一方面,它体现为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因此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3.文体知识 《复活》属于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其核心文体特征包括: - 强烈的现实批判性:以真实的社会问题(如阶级压迫、司法腐败、道德沦丧)为背景,揭露制度的黑暗与人性的异化。 -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将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等人物置于19世纪俄国的特定社会环境中,其命运与时代紧密相连,人物的成长与转变反映了社会变革的可能性。 - 心理描写的深度:通过细腻的内心独白和心理刻画,展现人物思想的挣扎与转变(如聂赫留朵夫的忏悔过程、玛丝洛娃的心理觉醒),揭示人性的复杂性。 - 道德与哲理的融合:在叙事中融入作者对宗教、道德、社会理想的思考,使小说不仅是故事的载体,更具有深刻的思想启蒙意义。 (三)【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 (1)明确字音。 嫣然(yān) 斜睨(nì) 啰唆(luō suō) 褴褛(lán lǚ) 哽住(gěng) 饶恕(shù) 害臊(sào) 擤鼻涕(xǐng) 鬈发(quán) 窘态(jiǒng) 踱步(duó) (2)解释词语。 衣冠楚楚:形容衣帽穿戴得整齐漂亮。 截然不同:意思是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全然不一样。 鄙夷不屑:意思是指轻视,看不起。 嫣然一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