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新课导入】 这幅图是汉朝玉门关遗址,位于甘肃敦煌西北的戈壁滩。玉门关是古代丝绸之路通往西域北道的咽喉要隘。 汉朝的丝绸之路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 第14课 凿空西域: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素 养 目 标 【唯物史观】认识丝绸之路是中外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奇迹,理解经济文化交流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时空观念】掌握张骞通西域的路线,在地图上精准标识丝绸之路的干线。 【史料实证】运用《史记》、出土文物等多元史料,探究丝绸之路的历史面貌。 【历史解释】分析张骞“凿空”与西域都护设置的历史意义,理解汉朝经营西域的深远影响。 【家国情怀】感受张骞、班超等人的爱国情怀与开拓精神,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渊源与现实意义。 目 录 壹 张骞凿空 贰 开通丝路 叁 经营西域 张 骞 凿 空 壹 1.汉初边境困局 “西汉初的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匈奴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朝十分被动。” —统编版七上《中国历史》教材P78 【西域】狭义的西域指阳关和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天山南北地区,即今新疆地区; 广义的西域还包括今中亚、西亚、印度半岛、欧洲东部等广大地区。 观察地图,结合材料,指出西域和汉初共同面临什么问题?汉武帝决定怎么做? 共同问题:匈奴为患 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事西域,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张骞应募 张骞,约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人(今陕西省城固县),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本为朝廷一名护卫宫殿、侍候皇帝外出的“郎官”,后应汉武帝招募,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率使团第一次出使西域。途中被匈奴扣押10年,始终不忘使命,“持汉节不失”。逃脱后继续西行,最终抵达大月氏。公元前119年,第二次出使西域,走访西域多国,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友好往来。张骞“持汉节不失”的精神和坚决克服困难的意志为后人传颂。 观看视频,是谁应汉武帝招募?他出使西域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成功了吗?他身上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2.凿空西域 观察地图,圈画出张骞出使西域的起止地点,并指出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有何不同? 目的:第一次出使西域(前138)是出于军事需要,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第二次出使西域(前119)则为加强与西域各国友好交流。 意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开通丝绸之路奠定基础。 结合材料,指出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开 通 丝 路 贰 1.路上丝绸之路 观察地图,结合课本,圈画丝绸之路的起点及最远到达的地方,并描述其主要路线。 罗马帝国 (地中海地区)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中西———西亚———欧洲、北非 2.经济与文化的双向奔赴 观察示意图,结合课本,说明开通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历史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方面,汉朝的丝绸、铁器、漆器以及开渠凿井等技术西传,促进西域农业生产发展;另一方面,大量西域物种、歌舞等传入,丰富了汉朝的农业种植和饮食文化。 3.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线路1:东南沿海 → 中南半岛 → 马六甲海峡 → 印度半岛 → 斯里兰卡(再转运至欧洲)。 海上线路2:山东半岛 → 朝鲜、日本。 经营西域 叁 1.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 观察西汉形势图,结合课本,指出西汉在西域设置什么机构加强管理?并圈画其地理位置。 【机构】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以西域都护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 【意义】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历史认识: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东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