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文体及创作风格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格律诗,句式整齐对仗,韵律严谨规范 B.作为白话新诗,以自由奔放的笔触展现时代精神 C.文本属于叙事诗,以完整情节刻画鲜明人物形象 D.诗歌以含蓄婉约为特色,情感表达隐晦曲折 2.下列语句体现的精神特质,与诗歌中“狂飙突进”的气势最契合的一项是()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B.乘风破浪,直挂云帆 C.独善其身,兼济天下D.采菊东篱,悠然见南山 3.下列对诗歌中“力”的内涵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自然界的磅礴伟力,如海涛、火山的爆发之力 B.是新时代的变革之力,象征社会转型的突破力量 C.是个人的渺小之力,体现对自然的敬畏与顺从 D.是人类的创造之力,蕴含改造世界的进取精神 4.下列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比喻为核心手法,将抽象情感具象为自然景观 B.语言简洁凝练,以短句为主,避免使用感叹语气 C.采用“总—分”结构,先总写感受再分述具体景象 D.无固定押韵格式,以情感流动组织诗歌节奏 5.下列对诗歌中“我”的形象定位,最准确的一项是() A.是孤独的旁观者,冷静审视自然与社会的变迁 B.是时代的参与者,以激情拥抱变革与新生 C.是传统的守旧者,怀念过去的稳定与安宁 D.是迷茫的探索者,在变革中不知前行方向 6.下列对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赞美自然的宏伟壮丽,抒发对宇宙的敬畏之情 B.歌颂新时代的蓬勃生机,传递积极进取的精神 C.表达对旧制度的批判,呼唤社会变革的早日到来 D.抒发个人的悲观情绪,感叹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创作于1919年9月,是郭沫若《女神》诗集的经典篇目之一,也是中国现代白话新诗的里程碑式作品。这一时期,五四运动的浪潮刚刚席卷全国,封建思想的枷锁被猛烈冲击,民主与科学的旗帜高高飘扬,整个社会都涌动着破旧立新的激情与渴望。郭沫若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深受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与泛神论思想的影响,将个人情感与时代精神紧密融合,在诗歌中塑造出极具冲击力的艺术形象。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节点,旧的社会秩序分崩离析,新的社会理想正在孕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让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世界变革的潮流,也激发了他们改造中国社会的强烈愿望。郭沫若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写下了这首充满力量的诗歌。他以“立在地球边上”的宏大视角,打破了传统诗歌的格律束缚,用自由奔放的语言抒发对时代变革的热烈赞颂,将个人的生命激情与宇宙的磅礴伟力融为一体,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诗歌气象。 《女神》诗集的创作,标志着中国现代新诗的成熟。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郭沫若彻底摆脱了古典诗词“温柔敦厚”的审美传统,主张“诗的本职专在抒情”,将内心的情感火山般喷发出来。这种“狂飙突进”的诗歌风格,与五四运动倡导的“个性解放”“思想自由”高度契合,成为当时进步青年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诗歌中对“力”的反复歌颂,不仅是对自然力量的赞美,更是对人类创造力量的肯定,对新时代变革力量的呼唤,体现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豪情壮志与历史担当。 值得注意的是,郭沫若在诗歌中采用了“泛神论”的视角,将自然、宇宙与人类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神即自然,自然即神”。这种思想让他能够以平等的姿态看待自然,既赞美自然的宏伟,又强调人类与自然的交融,进而凸显人类改造世界的主体地位。在“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独特的空间定位中,“我”不再是传统诗歌中渺小的个体,而是与地球、宇宙对话的平等主体,这种视角的转变,正是现代人格独立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