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及其预防(第1课时) 1.通过分析传染病实例认识病原体,阐明什么是传染病,了解传染病会对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产生影响。 2.分析讨论流感的传播过程,说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和传播途径的类型,提升归纳推理与证据分析能力。 3.通过共同探讨并撰写调查提纲,明确调查目的、方式及内容等核心要素,完成调查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及其关联性。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病毒性肝炎与脂肪性肝炎对比”的资料,引导学生讨论:“同样是肝炎,为什么甲型、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而脂肪性肝炎不传染?” 【学生活动】观察资料,对比两种肝炎的病因,推测“病毒性肝炎由病毒引发,病毒能增殖、传播,所以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脂肪性肝炎由脂肪堆积等非病毒因素导致,无致病病毒,所以不传染。”,产生探究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两种肝炎的对比,创设认知冲突,引出对传染病的学习。 新知探究 一、传染病及其危害 1.传染病的概念 【教师活动】展示教材图4-18(结核分枝杆菌)、图4-19(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图4-20(血吸虫),并补充流感病毒、蛔虫等病原体的资料(图片或文字简介),提问:“这些生物有什么共同点?它们分别能引起什么疾病?”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结合教材文字和已有知识,小组交流后回答:这些是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引起疾病的致病生物;分别能引起结核病、艾滋病、血吸虫病、流感、蛔虫病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归纳“病原体”的概念:“像细菌、病毒、寄生虫等能引起疾病的生物,称为病原体。提出问题:病原体和传染病有什么关系?为什么由病原体引起的疾病能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 【学生活动】思考后回答: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病原体能繁殖,能在生物间传播,所以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能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 【教师活动】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传染病的概念: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叫作传染病。 2.传染病的危害 【教师活动】通过PPT展示传染病危害的相关资料(如1918年在全球范围内暴发的流行性感冒使至少2 000万人丧生;2019年年底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给社会带来巨大冲击;据统计,2021年全球有约160万人死于结核病),引导:“同学们,结合这些资料和生活体验,分组讨论传染病会带来哪些危害。”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结合资料与生活实际,总结传染病的危害,如损伤健康甚至致死、干扰社会秩序、影响经济发展等。同时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学习任务一”,深化对传染病危害的认识,体会防控传染病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病原体、传染病的概念,认识传染病对个体、社会及经济等方面的危害,增强传染病防控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合作学习能力。 二、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教师活动】呈现教材“分析 讨论”中流感的相关资料,布置任务:“分组讨论流感传播经历了哪些关键过程,尝试梳理并表述。” 【学生活动】结合资料分析,尝试梳理流感传播过程:流感患者鼻涕、唾液含病毒,经飞沫、污染用具传给老人、儿童等。 【教师活动】基于学生的表述,引导总结:“这些过程可归纳为‘散播病原体的源头’‘传播路径’‘易感染人群’三个环节,这是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接下来结合实例,深入理解三个环节的具体概念。” 【教师活动】结合教材图4-21,讲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能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叫作传染源;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人或动物所经过的途径叫作传播途径(如空气、饮食、接触等);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易感染该病的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