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31864

人音版(2024)三年级音乐上册 第六单元 雪花飞舞 教案+课件+素材

日期:2025-11-23 科目:音乐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90次 大小:8351549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人音版,2024,三年级,音乐,上册,第六
    《雪花飞舞》教案 【教学内容】 《雪花飞舞》 【教材分析】 本课选用法国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钢琴小品《雪花飞舞》,该曲选自其儿童组曲《儿童园地》。作品以高度艺术化、非叙事性的音乐语言(如高音区晶莹快速的音阶/琶音、朦胧的和声、自由的节奏、细腻的力度变化),生动“描绘”了雪花纷飞飘落的动态景象和冬日清冷梦幻的氛围,是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表现自然景物、体验印象派风格独特美感(色彩、光影、氛围)的绝佳载体,契合新课标“感受与欣赏”领域中对音乐表现要素感知及音乐情绪与意境体验的要求。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自然现象有直观经验和浓厚兴趣,具备一定的音乐感受力和简单的肢体表达能力。然而,他们的持续专注力仍需引导,对抽象、非旋律主导的印象派音乐语言相对陌生,将听觉感受转化为精准的语言描述或理解“用声音描绘而非讲故事”的艺术理念存在挑战,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情境创设、具象的引导提问和丰富的身体参与活动来搭建理解的桥梁。 【教学目标】 1.审美感知 感受乐曲轻盈、梦幻、略带寒意的音乐情绪,初步感知印象派音乐朦胧、描绘性的特点;能听辨出乐曲中表现“雪花”的典型音响。 2.艺术表现 能用合适的声势律动表现不同乐段雪花的飘落姿态和音乐情绪变化;能用语言描述聆听感受和想象画面。 3.文化理解 知道作曲家德彪西的名字、国籍和作品名称,了解这首乐曲描绘的是雪花飞舞的情景,初步接触“印象派”音乐描绘自然、光影、氛围的特点。 4.创意实践 在律动和问答中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地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聚焦听觉体验,感受并理解乐曲如何运用特定的音乐表现手段(尤其关注高音区清亮流动的音色、自由变化的节奏与速度、细腻的力度层次、朦胧的音效)来塑造雪花轻盈飞舞、旋转闪烁的音乐形象以及冬日宁静清冷的整体意境,并通过有效的声势律动参与,深化对音乐情绪(梦幻、灵动、略带寒意)和动态画面感的感知与表达。 【教学难点】 难点在于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和理解印象派音乐“描绘性”而非“叙事性”的本质特点,以及将相对抽象、碎片化的音响效果(如模糊的和声、飘忽的旋律线条)与雪花飞舞的具体意象、情绪氛围建立有效联系,并鼓励他们突破具象限制,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身体动作表达这种朦胧、微妙的审美感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本曲相关音频、影像资料、打击乐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启航·趣意引思 谜语导入: 不是花儿天上开, 没有香味飘过来, 北风婆婆送它来, 落到手心不见啦! (打一自然物) 师问:你知道雪花是如何形成的吗?播放视频。 引出课题《雪花飞舞》 二、律动寻真·新知解码 1.乐曲背景 这首美妙的钢琴曲《雪花飞舞》是法国音乐家德彪西叔叔专门为他心爱的小女儿创作的。它就像一份特别的音乐礼物,被收录在一本名叫《儿童园地》的钢琴组曲集里。德彪西叔叔想用琴键为孩子们画出他们眼中神奇的世界。 克劳德·德彪西(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法国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代表作品有《牧神午后》等。 德彪西叔叔的音乐风格很特别,被称为“印象派”。他不追求讲一个具体的故事,而是像画家用画笔捕捉光影和瞬间的感觉一样,用声音来“描绘”雪花飘落时的景象和氛围。这首曲子就是他运用轻盈、闪烁、略带寒意的音符,为我们展现的冬日雪花漫天飞舞、旋转飘落的梦幻魔法时刻。 2.听完这首曲子,你觉得音乐描绘的雪花世界是温暖的还是寒冷的?为什么? 情绪:深情、轻柔地 3.你这首乐曲的演奏乐器是什么? 钢琴 4.乐器介绍 钢琴被誉为“乐器之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