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33477

8.1《梦游天姥吟留别》课件(共2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1-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7次 大小:2520729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5-2026,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古浪漫主义的巅峰之作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壹 诗人简介与创作背景 李白其人 基本信息: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浪漫主义诗人,有 “诗仙” 之称,与杜甫并称 “李杜” 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想象瑰丽、情感炽烈,擅长运用夸张、比喻、神话等手法 人生经历:漫游各地、供奉翰林、遭贬离京,仕途坎坷却始终保持狂放不羁的个性,其经历对诗歌创作影响深远(举例:供奉翰林期间的得意与失意,为后文理解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做铺垫)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盛唐由盛转衰的过渡时期,社会矛盾逐渐显现,文人阶层既有积极入世的理想,也面临现实的挫折 具体缘由:此诗创作于李白被唐玄宗 “赐金放还” 后,离开长安漫游江东之时。他借梦游天姥山的虚幻场景,抒发对现实官场的厌倦、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以及不愿屈从权贵的人格追求 补充说明:天姥山的地理位置(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与文化意义(在古代文人心中是神奇、神秘的象征,常出现在诗文与传说中,为 “梦游” 提供合理的场景依托) 贰 题目拆解与文体特点 “梦游”:点明诗歌核心内容是虚幻的梦境,而非真实经历,为后文奇特的想象场景做铺垫 “天姥”:指天姥山,需简要介绍其相关背景(如前文提及的地理位置、文化意义),让学生理解为何诗人会选择此处作为梦境地点 “吟”: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多为歌行体,篇幅较长,句式灵活,便于抒发奔放的情感(举例:《琵琶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均为 “吟” 或类似歌行体,帮助学生联想熟悉的文体特点) “留别”:表明诗歌的创作目的是告别友人,既含离别之情,更借离别之作抒发个人情志,使情感表达更具针对性 属于七言歌行体,句式以七言为主,间有五言、九言等,节奏多变,读来朗朗上口 篇幅较长,内容丰富,可充分展开想象与情感,适合表现 “梦游” 这一复杂的场景与心境 语言豪放洒脱,兼具浪漫主义色彩与现实主义情怀,是李白歌行体诗歌的典型代表 叁 诗文逐段精读 第一段:“海客谈瀛洲(yíng zhōu),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chì chéng)。天台(tiān tāi)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重点字词解析: 海客:航海的人 微茫:景象模糊不清 信:确实、实在 或:有时 横:横贯 拔:超出 掩:遮蔽 对此:面对天姥山 倾:倾倒,形容天台山地势似乎向东南方向倾倒,衬托天姥山的高大 句意翻译:航海的人谈论起瀛洲,(那里)波涛渺茫,确实难以寻求;越地的人说起天姥山,(那里)云霞忽明忽暗,有时还能看见。天姥山横贯天空,一直连接到天边,山势超出五岳,遮蔽了赤城山。天台山有四万八千丈高,面对天姥山,(天台山地势)好像要向东南方向倾倒一样。 段落赏析:以 “海客谈瀛洲” 的 “难求” 反衬 “越人语天姥” 的 “或可睹”,引出天姥山;再用夸张、对比的手法(“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极力描绘天姥山的高大雄伟,为下文 “梦游” 场景的展开营造磅礴的氛围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shàn xī)。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lù shuǐ)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xiè gōng jī),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míng)。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dàn dàn)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hōng rán)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重点字词解析: 因之:依据越人的话 飞度:飞着渡过 剡溪:水名,在今浙江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