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课题导入 外国节日在中国盛行... 课题导入 日本动漫充斥市场 课题导入 国外电影的强势登录...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有花花绿绿的物质世界, 有让人心跳的高新技术, 还有令人目眩的文化生活…… 我们该怎么办? ———鲁迅 毛泽东: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郁达夫在鲁迅病逝后曾说:一个不知道尊崇伟人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 郭沫若:鲁迅先生无意做诗人,偶有所做,每臻绝唱。 作者名片 茅盾:要冒这一切伟大的永久纪念的必得办到,由一个先决条件———学习鲁迅! 叶圣陶: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作者名片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以笔代戈,战斗一生。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毛泽东评价他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并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代表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等。 《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 作者名片 1934年, 中华民族灾难深重。过去由于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bō),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讨好帝国主义。 当时文化工作者中一些人反对继承旧文化;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 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这篇文章,提出“拿来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提倡“拿来主义”,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主张从文化遗产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写作背景 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直接而迅速的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 1、短小、活泼、犀利、隽永(意味深长,引人入胜)。 2、既有议论性,又有文艺性。 3、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4、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文体知识———杂文 特点 《拿来主义》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且介亭杂文》。1935年,鲁迅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且介亭杂文”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 “且介亭”由来 段落划分 主要内容 论证方法 论证思路 第一部分 (1-6) 第二部分 (7-9) 第三部分 10 批判其他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阐明“拿来主义”的内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条件和意义。 破立结合 请同学们速读文本,梳理文章思路,完成下列表格。 自学指导一(5分钟) 为何要“拿来” 什么是“拿来” 怎样“拿来” 1、本篇文章的标题是“拿来主义”,但是作者在哪才开始说“拿来主义”,要如何“拿”? 第7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运用脑髓”:独立思考 “放出眼光”:鉴别精华与糟粕 “自己来拿”:主体性和主动性 自学检测二(3分钟) 有主见 ———会思考 有辨别力 ———能辨别 有选择 ———有自信 心到 眼到 手到 什么是“拿来主义”? 1、本文主要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