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36914

8.2《登高》课件(共3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1-1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0次 大小:2829245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25-2026,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关于登高的名句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 导入新课 方法补充 诗歌鉴赏方法(“五看”): 1.看标题———初判题材,把握标题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心情、诗歌意境、诗歌类型等。 2.看作者、诗(词)序、注释———知人论世,了解背景,提取信息,深入理解。 3.看诗句———联想、调整语序后准确翻译,理解意象。 4.看情感———抓住意象、意境及表情词语,晓情明旨。 5.看手法———分析手法,如修辞、抒情方式、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等。 杜甫 一、儒家文化影响 君子登高必赋--孔子 二、重九登高习俗的影响 避免邪气,登高避灾 三、现实情况使然 登高则可望远,望远则致思深 登临诗 登高诗 一、羁旅漂泊,思乡怀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感时伤怀,忧国忧民。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三、咏史怀古,借古讽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四、诗情哲理,旷达隐逸。 了解杜甫相关文学常识及其创作背景,了解文体知识,积累文化常识。 1 诵读诗歌,找出诗中意象,分析意象的作用。(重点。) 3 积累诗词中的重点语句,赏析其妙处。 2 理解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和抱负无成的怅恨,感悟杜甫之“悲”。(难点) 4 学习目标 杜甫,字子美,自号“_____”杜少陵等,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诗人。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被誉为“_____”,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_____”,他的作品始终贯穿着“_____”这条主线,其诗歌风格基本上是“_____”,“三吏”和“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少陵野老 现实主义 诗史 诗圣 忧国忧民 沉郁顿挫 作者简介 “沉郁”指思想内容 “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指艺术形式 一指遣词造句的停顿与转折,声调的起伏迭变。 二指情感的千回百转,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挫的音乐美。 创造风格 安 史 之 乱 755年,安禄山发动各族骑兵、步兵共15万人,以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今北京)起兵造反,谋取政权。此次战役以安禄山、史思明二人为主,史称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就像一阵来自北方的飓风,席卷大半个中国,一时之间,大唐王朝山河破碎、风雨飘摇。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 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唐代文学的转折点。 李白生平 读书与 蜀中游历期 5岁-25岁 壮游与 求仕期 长安三年入仕期 再次 游历期 安史之乱期 26岁-42岁 42岁-44岁 45岁-55岁 55岁-62岁 14岁 立志“安社稷”“济苍生” 25岁 仗剑远游,求仕无果 42岁 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44岁 权贵排挤,赐金放还 54岁 安史之乱,从军报国 56岁 兵败流放,中途遇赦 61岁 再请从军,因病折回 62岁 病逝当涂(安徽) 杜甫人生四时期 放荡赵齐间,裘马颇轻狂。遇李白、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 代表作《望岳》 读书游历时期(35岁之前) 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 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 李林甫权倾朝野,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杜甫认识到统治者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