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37470

第18课 全民族抗战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日期:2025-11-17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1次 大小:10036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教学设计,历史,八年级,统编,学年,-2025-2026
  • cover
第18课 全民族抗战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1.时空观念与唯物史观: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形成,梳理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百团大战等重大战役的时空位置及进程,认识到两个战场的并存与相互配合是全民族抗战的显著特征。 2.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分析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不同阶段的地位和作用,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中流砥柱作用。 3.家国情怀:感悟在民族危亡时刻,国共两党领导下的爱国官兵和人民群众,不畏牺牲、共赴国难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相互关系(相互配合、相互支持)。 一、情境导入 (一)导入新课 展示内容:展示一幅抗日战争形势图,图上同时标注出国民党军负责防御的大城市、交通线(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深入敌后的抗日根据地(敌后战场)。 教师提问:抗日战争爆发后,面对强敌,中国是如何进行抵抗的?从这幅图上,大家能看出中国的抗战有什么独特之处吗?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战场? 提示:(1)引导学生观察地图,直观地发现中国的抗战并非只有一条战线,而是存在着“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2)引导学生初步思考两个战场并存的原因,可能与国共两党的军事实力、战略方针不同有关,从而引出本课的核心内容。(3)通过设问,激发学生探究两个战场各自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兴趣。 过渡语:在亡国灭种的危机面前,中华民族开启了全民族的抗战。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形成了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配合的战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它们是如何并肩作战,共同支撑起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那段烽火岁月。 二、探究新知 (二)新课讲授 1. 正面战场的抗战 展示内容:展示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的图片资料;李宗仁将军照片。 教师提问:(1)正面战场主要由谁来承担抗战任务?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组织了哪些重要会战?(2)台儿庄战役取得了怎样的战果?它在当时有何重大意义?(3)如何评价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的作用? 提示:(1)承担者:明确指出主要由国民党政府领导的国民革命军承担。重要会战:引导学生列举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等。(2)战果:歼敌一万余人。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3)作用:引导学生辩证看待,一方面,国民党爱国官兵英勇抵抗,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迷梦,消耗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另一方面,由于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未能充分发动群众,导致节节败退,大片国土沦丧。 过渡语:正面战场以阵地战的形式顽强抵抗着日军的正面进攻,而在日军占领区的后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以另一种方式打击着侵略者。 2. 敌后战场的抗战 展示内容:展示平型关大捷照片;百团大战形势图或纪录片片段;《地道战》《地雷战》电影海报。 教师提问:(1)敌后战场主要由谁领导?采取了怎样的作战方式?平型关大捷有何意义?(2)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发动“百团大战”?这次战役取得了哪些辉煌战果?(3)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对于整个抗日战争的局势有何战略意义? 提示:(1)领导与方式:明确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主要采取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平型关大捷意义:这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2)原因:为了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克服国民党政府的投降危险,振奋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战果:毙伤俘日伪军4万多人,破坏交通线、拔掉据点,沉重打击了日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