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38126

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部分答案)

日期:2025-11-1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5次 大小:263554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广东省,期中,部分,图片,试题,语文
    18 .【答案】第③句改为: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第⑥句改为:古松成了表现人情趣的意象或者形象。(每指出并改正一处得 2 分,指出正确序号,但没改对得1分。)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的能力。第③句“能给人带来享受的美”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应将“享受的美”改为“美的享受”;第 ⑥句“因此古松成了表现人情趣的意象或者形象”存在关联词滥用的问题,前文“在审美态度中”已表明语境,“因此”多余,导致衔接不当, 应删掉。 21 .【答案】示例:王维《竹里馆》中“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例子2分),诗人与竹林、明月相融,并非以审美眼光刻意欣赏竹林之美,而是将自身融入自然,与竹林、琴声构成生命共同体,体现了“生命的态度”中主客相融、超越对象化的境界(说明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核心概念的迁移应用能力。需紧扣“生命的态度”“主客相融、非对象化”的特点,举例需体现人与外物的生命关联 , 而非科学、功利或单纯审美的视角。 例子补充: 一、生活中的例子 1.晨起静观庭院草木:不纠结 “这花是否名贵”“这草是否碍事”,仅感受叶片上露珠滚动、枝干随风轻摇的本然状态,内心随这份自然律动变得平和,无需评判也无需占有。 2.独自步行城市街巷:不带着 “赶路” 的目的,也不刻意寻找 “打卡景点”,只是听路人闲谈、看光影移动、闻街边食物香气,让世界自然呈现,心灵在无预设的感知中得到放松。 3.老友闲谈不劝不辩:聊天时不急于输出观点、不试图说服对方,只是倾听彼此的经历与感受,不执着于 “谁对谁错”,在平等的生命互动中获得心灵的舒展。 二、艺术中的例子 1.八大山人画作:他笔下的鱼、鸟常睁着独眼,姿态孤高却不怒不怨,没有刻意的 “美丑” 雕琢,也不传递强烈的情感倾向。画作剥离了动物的 “工具性” 或 “观赏性”,呈现出生命本身的孤傲与本真,观者在凝视中放下杂念,获得心灵的沉静。 2.陶渊明的田园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没有对田园生活的刻意美化,也不抱怨隐居的清贫,只是自然呈现采摘菊花时偶然望见南山的瞬间。诗中剥离了 “隐居” 的道德标签与功利意义,让田园与自身的生命状态自然相融,传递出不恋不执的心灵安顿。 3.古琴曲《梅花三弄》:演奏时不追求华丽的技巧炫耀,也不刻意渲染悲喜情绪,仅通过琴弦的振动传递梅花迎寒绽放的本然之态。听众在空灵的乐声中,不被情感牵引,只是感受生命与自然的呼应,实现心灵的澄澈与安宁。 22 .【答案】①朱光潜提出的对待事物的三种态度具体有何区别 ②“生命的态度”与前三种态度的核心差异是什么 ③“生命的态度”中“ 主客相融”的境界是如何实现的 ④倡导“生命的态度”对当代人的生活与审美有何启示 (每句1分,逻辑连贯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逻辑梳理能力。需从概念辨析、核心差异、实现方式、现实意义等角度设问 ,体现由浅入深的探究逻辑,问句需围绕“四种态度”展开 。 补充说明: 22.一、题干逻辑梳理 先理清题干的核心要求与内在逻辑,可拆解为以下3个关键层面: 1. 围绕“四种态度”展开,需先明确四种态度的具体所指———材料中明确提到的“科学的态度”、“功利的态度”、“审美的态度”、“生命的态度”。 2.需提出“四个有逻辑关联的问句”,且问句,要服务于“探究这一话题的写作提纲”。这意味着问句不能孤立,需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有何特点—有何价值”的探究逻辑,形成层层递进的思考链条, 四个问句需体现递进关系,问句能引导写作从“概念梳理”到“深度分析”再到“现实应用”逐步推进。 二、清晰答案(四个有逻辑关联的问句) ①朱光潜先生提出的三种态度具体指什么? ②第四种态度与前三种态度有何区别? ③“生命的态度”核心是什么? ④“生命的态度”在当代有什么意义?高州市202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