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必中《过秦论》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具体语境准确翻译重要句子。 2、熟读课文,学习对比论证的方法。 3、吸取秦由盛而亡的历史教训,认识“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的现实意义。 4.体会《过秦论》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理解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 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掌握对比论证和铺陈手法的运用。 3. 领悟文章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深刻内涵。 (二)教学难点 1. 理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准确翻译重要句子。 2. 感受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变化,理解文章的主题。 3. 探讨秦朝灭亡的其他原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课前自主学习 一、 知人论事 1、【作者简介】 贾谊(公元前200-公元前168),西汉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西汉洛阳人,世称贾生。十八岁时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他主张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业生产,以巩固封建国家,得到汉文帝的赏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遭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梁王落马而死,贾谊认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贾谊的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 贾谊的散文主要成就是政论文,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 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文化,显示出从骚体赋过渡到汉赋的端倪,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原赋》《服鸟赋》最为著名。 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贾谊》 毛泽东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翻译: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翻译: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伦比。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垂询民生,穷究的却是鬼神。 2、【写作背景】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年,此前历春秋战国、七雄争霸而秦统一天下,到楚汉相争,汉朝建立,五百年战乱破坏,因而西汉初期,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战国 4500万 秦 4000万 西汉初年 1500万 ) 。为此,贾谊极力主张施行“仁政”以“安民”,民安方得维持汉王朝统治。 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现实而写。他希望汉统治者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推行“仁政”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即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3、【题目解读】 “过”,作动词(指出……过失、过错);“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政论,史论等。 《过秦论》为政论文,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课文是上篇,中篇和下篇分论秦二世、秦三世的过失。 上篇:始皇之过 中篇:胡亥之失 下篇:子婴之死 4、【历史回顾】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在历史上,“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 秦国七百年简史 秦:本义,秦国祖先居住地的一种禾谷。 (1)公元前十世纪,因养马有功封为附庸。秦国在文化、经济传统上,一开始有畜牧业的基因,这与中原的农耕文化还是有一定差异的。军事上一直有铁血基因。 (2)公元前九世纪,封为大夫。 (3)公元前八世纪,周王室躲避戎人东迁,秦人护送有功,升级为诸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