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学科 年级 课型 课时 主备人 执教人 语文 高一 新授课 2 高一年级 课题 《 故都的秋 》 郁达夫 学科素养 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把握作者笔下自然景物的特点,体会散文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写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审美鉴赏与创造 了解郁达夫生平经历,体会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从而理解作者所展现的审美情趣。 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作品的感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 教学重点: 诵读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教法指导:读书指导、讲授、创设情境;小组讨论、自主探究 教 学 过 程 【学习任务一】:寻秋景,秋味浓 【设计意图】:由中国文人自古的悲秋情节引出课题。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产生探究欲,用几个活动将学习任务分解,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二次备写 一、情境导入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冬有冬的庄重,而秋,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自古以来,中国文人似乎都有一种悲秋情结,无数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去诠释心中的秋。你能背诵有关于秋的诗词吗? 二、任务情境 一位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世界”。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自问世起就备受人们的青睐。文学社团拟以“忆故都,寻秋味”为主题,进行主题画册设计比赛。 学生背诵相关诗句。例: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学习任务二】:知人论世,寻文眼 【设计意图】:设定具体的情境,使学习任务更加明确。在任务明确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鉴赏,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融入阅读鉴赏中。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二次备写 一、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1921年6月,与郭沫若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代表作品《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写作背景:郁达夫是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二、寻文眼,撰写板块标题 1.请找出本文的文眼,并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文眼”是指作者在文章中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点,它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的作用。“文眼”是文章的窗户,通过它就能窥探到文章的中心。 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点出故都的秋的特点———清、静、悲凉,奠定了文章的基调“悲凉”。“悲凉”本是形容人的消极、低落的情绪,这里用来形容故都的秋的特点,是融情于景的写法。 2.为增加画册的人文气息,请以《故都的秋》为脚本,选取典型意象,为你的画册设计出板块标题。 秋晨院落图(第3段) 秋槐落蕊图(第4段) 秋蝉残鸣图(第5段) 秋雨话凉图(6-10段) 秋日胜果图(第11段) 了解郁达夫生平及作品写作背景。 阅读课文,按照提示寻找文眼。 阅读课文,梳理典型意象,试列小标题。 【学习任务三】:赏语言,撰写画册板块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