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39469

湖北省黄石市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日期:2025-11-1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1次 大小:375113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湖北省,试卷,答案,图片,语文,黄石市
    2025-2026学年度秋季高一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5年11月10日上午8:00-10:30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 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 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 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文学作品给读者的印象,若以客观与主观为两极,理念与情感为对立,则每有知性与 感性之分。说也奇怪,知性在散文里往往要跟感性交融,才成其为“理趣”。 ②所谓知性,包括知识与见解。知识是静态的,被动的,见解却高一层。见解动于内, 是思考:形于外,是议论。议论要有层次,有波澜,有文采,才能纵横生风。散文的知性该 是智慧的自然洋溢,而非博学的刻意炫夸。 ③至于感性,则是指作品中处理的感官经验:如果在写景、叙事上能够把握感官经验而 令读者如临其景,如历其事,这作品就称得上“感性十足”,富于“临场感”。另一方面, 知性的散文,不论是议论文或杂文,只要能做到声调铿锵,形象生动,加上文字整洁,条理 分明,则尽管所言无关柔情美景或是慷慨悲歌,仍然有其感性,能够感人,甚至成为美文。 因此感性一词应有两种解释。狭义的指感官经验之具体表现,广义的甚至可指:一篇知性文 章因结构、声调、意象等等的美妙安排而产生的魅力。也就是说,感性之美不一定限于写景、 叙事、抒情的散文,也可以得之于议论文的字里行间。 ④散文常有议论文、描写文、叙事文、抒情文之分,准此,则其第一类应是知性散文, 其余似乎就是感性散文了。其实,如此分类,不过便于讨论而已。究其真相,往往发现散文 的名作,在这些功用之间,只是有所偏重,而非断然可分。文章的风格既如人格,则亦当如 完整的人格,不以理绝情,亦不以情蔽理,而能维持情理之间的某种平衡,也就是感性与知 性的相济。也因此,知性散文之中,往往有出色的感性片段:反之,在感性散文里,也每有 知性的片段令人难忘。例如丘迟的《与陈伯之书》对于叛将晓之以义,动之以情,戒之以史, 大致上是一篇知性文章,但其传世之句,却是“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高一语文试卷(共10页)第1页2025-2026学年度秋季高一期中考试 语文答案 1.B(A项“还有因知识和见解产生的智慧之光”错误。材料一第①段说“所谓知性,包括知识与见解… 散文的知性该是智慧的自然洋溢”,由此可见,“因知识和见解而产生的智慧之光”应是知性之美。C 项“散文所承载的社会责任与价值判断比它传递出的文化意识更有价值”错误。材料二第①段提到“有 学未必有识,但有识必先有学”,强调“识”以“学”为基础,但并未比较二者价值高低,可见选项说 法于文无据。D项“作家忙于创新而完全抛弃了传统”错误,材料二第③段说的是“也许有的作家忙于 创新,不屑于学习传统”,材料中是指部分作家,也并非“完全抛弃”。) 2.A(“文风高超洒脱”错误。材料一第④段用《与陈伯之书》《前赤壁赋》举例,论证“经典散文不以 理绝情,亦不以情蔽理”,但“文风高超洒脱”仅对应《前赤壁赋》。) 3.①知性散文②其传世名句③感性与知性的相济(第一空填“知性”也给分,第二空意思对即可给 分,第三空填“维持情理之间的平衡”“兼融感性与知性”等类似意思都可给分。每答出1处给1分。 字数不符合要求不给分。) 4.①首先提出散文往往要“知性”与“感性”相交融的观点。②接着分别阐释二者核心内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