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唐诗宋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诗中的乡村风景让人沉醉,词中的风景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它兴起于南朝,成形于晚唐,盛行于宋代;最早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所以每首词都必须按照一定的歌谱填写,这歌谱叫词牌。 很多词题都由词牌名和题目两部分组成,用间隔号或空格隔开,如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小知识 清平乐·村居 解诗题 yuè 词牌名。词牌名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和曲调。 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乡村生活。 辛弃疾曾历任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任职期间,打击贪官,救济灾民,颇有政绩。淳熙八年被劾职,退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隐居长达二十年,他退居乡间,与山民野老打成一片,过着平凡质朴、恬淡安静的生活。此时,他一改过去壮大场面的描述和豪杰人物的刻画,转而饱蘸色彩去描绘田园风景画和俚俗乡情图。这首词题为“村居”,是词人晚年遭受排斥、打击,壮志难酬,归隐上饶地区农村时的作品。 写作背景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 居 清平乐 ·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 ·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ǎo)?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bō)莲蓬。 自由朗读这首词,结合前两首古诗想一想:词跟诗有什么不一样? 有长有短 上下两段 换韵脚 上阕 下阕 jí 、 清平乐 村居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大儿锄豆图 中儿编织图 小儿卧剥图 翁媪对话图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醉”是说谁醉?为何而醉? 说的是“翁媪(老翁和老妇)”醉。他们“醉”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可能: 因喝酒而醉; 因美好的景色而醉; 因家庭的和谐而醉; …… 还有可能是谁“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老伴呀,———,老头子(老太婆)呀,———。(也许聊村景、聊儿子、聊往事、聊未来)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用“时而”或“一会儿”,把画面说一说! 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 .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伴读音乐 上下阕间有停顿;下阕读出轻快之感。 怀着对美景和人物的喜爱齐读这首词! jí 诗词唱读 听一听,唱一唱 巧背诵 jí 编写故事 评分标准 评分 想象合理 细致刻画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 故事生动、形象、合理 语言通顺、流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