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三第一学期11月质量检测·语文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6 7 10 11 12 15 18 20 答案 C 0 A C BEG B 0 B 公 A 1.【答案】C(3分) 【解析】A项,“但长城的预警机制无法应对多方向进攻”错误,无文本依据。B项,“农耕民族在其撤退时进行追击即可获 胜,无需其他作战形式”错误,文中提到作战形式多样,包括进攻战、防御战和追击战,并非无需其他作战形式。D项, “被动的全线固守,严格禁止敌军突破墙体”“所有兵力集中用于一线关隘”错误,原文中戚继光战术攻防结合,还针对敌 军突破制定了“数铳齐发”的应对策略;他也会调动机动重兵追截敌军,兵力并非全集中于一线关隘。 2.【答案】D(3分) 【解析】“忽略了长城在弱小政权时的防御价值”错误,文中指出弱小政权“只能以防御为主”,承认了长城在衰微时期的 防御价值,并未忽略。 3.【答案】①己方保卫地区安全(己方保卫疆域/己方守护境内安全)②驻扎重兵(驻军布防)③通过军事打击(采取军 事行动) 【评分细则】每处1分,补写内容意思相近即可,但不得超过10字。 【解析】第一处对应材料“修建长城就是让对方看到己方保卫长城以内地区安全的决心和意志”,根据字数要求,补写“己 方保卫地区安全(己方保卫疆域/己方守护境内安全)”符合文意。第二处对应材料“并在长城沿线驻扎重兵”,补写“驻 扎重兵(驻军布防)”准确概括。第三处对应材料“还需要有一些军事打击来增强威慑作用”,补写“通过军事打击(采取 军事行动)”简洁恰当。 4【答案】问题:长城的机动防御这一属性在同一朝代不同时期有怎样的军事价值? 理由:本部分先阐述长城防御实现分层次的机动防御的特点,接着分析实现分层次的机动防御的作用;而下一段则阐述 长城在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发挥的军事价值也不一致,具有“机动防御”的特性,所提问题应当具有承启作用。 【评分细则】根据语境,提出切合题目要求的问题,2分:正确阐述所提问题的理由,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者酌情赋 分。答案仅为示例。 【解析】作答时,需紧扣“承启上下文”核心:先锚定上文“分层级管理下的机动防御”这一核心话题,确保问题承接其特点 与作用;再关联下文“同一朝代不同时期长城作用不一致”的内容,让问题串联“机动防御属性”与“时期差异”:最终围绕 “机动防侮”关键概念,形成能衔接前后文的问题,满足承启要求。 5.【答案】运用史料的方法不同:①第一处:直接引述历史文献。引用《戒少保年谱者编中戚继光的具体命令,呈现戚继光 对作战的详细的指示,增强论证的真实性与说服力。②第二处:概括描述历史事实。概述戚继光进行军事演习的事件, 以事实论据的形式展现长城守军的军事行动。 运用史料的目的不同:①第一处:目的是具体说明长城防御中作战形式的多样性,如追击战和包围战术等,体现长城守军的 实战能力。②第二处:目的是展示长城军事威摄的作用,通过演习使对方放弃进攻,体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思想。 【评分细则】方法不同:2分,每处各1分:目的不同:4分,每处各2分。 【解析】作答时,需先从“史料运用方法”切入:对比两处史料呈现形式,第一处明确标注《戚少保年谱者编》并引具体命 令,属“直接引述文献”;第二处未引原文,仅概述演习事件,属“概括描述事实”。再聚焦“运用目的”:结合上下文话题, 第一处对应“长城防御作战形式多样”的论述,目的是佐证实战战术;第二处对应“长城军事威慑作用”的内容,目的是体 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需确保方法与目的均紧扣史料特点及原文论述核心。 6.【答案】A(3分) 【解析】“霍敏初遇风沙时心头的慌乱”“以此凸显她从缺额经验到技术成熟的转变过程”错误,文中霍敏在凤沙中行动困 难是客观环境所致,而非其心头的“慌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