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秋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 李白《子夜秋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杜甫《登高》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白居易《中秋月》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 “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秋瑾《秋风曲》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曹丕《燕歌行》 悲 自古逢秋悲寂寥,文人笔尖总带霜 秋风吹落的不是叶,是文人们的愁啊 一到秋天,诗人的眼泪就比秋雨还多 悲秋是刻在文人DNA里的季节敏感症吧 落叶满阶,文人的叹息比落叶还沉 雁南飞时,诗稿上的墨迹都带着凉意 文人看秋:一半是萧瑟,一半是怅惘 秋夜长,长不过他们笔下的绵绵愁绪 悲秋不是病,写起来真要命(指共情到心碎) 金风玉露?在文人那是催泪弹罢了 别人赏秋景,文人解秋心———全是苦的 秋蝉的最后一声叫,都被写进了悲诗里 稻花香里说丰年?文人只叹时光迁 悲秋党:秋声=心声,全是碎碎念 秋雁传书?传的怕都是文人的悲秋赋 悲秋不是矫情,是文人对时光的温柔悲鸣 落叶归根,文人的愁却找不到归宿 一场秋雨一场寒,一句秋词一声叹 秋风吹瘦了山河,也吹瘦了文人的词句 文人的秋天:从“天凉好个秋”到“怎一个愁字了得”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准确诵读、背诵全词,掌握“百舸”“峥嵘”等重点字词;赏析“染”“击”等动词及对偶句的表达效果,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万山”“鹰”“鱼”等意象,构建湘江秋景画面,培养形象思维;探究“谁主沉浮”的内涵,锻炼逻辑与辩证思维。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词中壮阔秋景与豪迈情怀的美,理解情景交融的手法;尝试用意象表达情感,提升审美与创作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革命文化中青年担当与家国情怀,了解词牌文化,将诗词精神与当代生活结合,增强文化认同。 ·解题 沁园春·长沙 词牌和词题有着严格的区别:词牌决定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长沙,作为这首词的标题,揭示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均与诗人当年在长沙求学时的经历有关。 “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词的标题。 ·文体知识 (一)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始称“曲子”或“曲子词”,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二)词的基本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分上阕(上片)和下阕(下片)。 (三)词的组成: 1.标题 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 2.词牌 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决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以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及以下)、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及以上)。 ·文体知识 “沁园春”词牌名源于东汉典故: 汉明帝将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沁园”赐给她,后被权贵窦宪强夺,此事成为文人咏叹的素材,逐渐演化出“沁园春”这一词牌。 格律: 双调,通常一百十四字(有变体)。上片十三句,押四平韵;下片十二句,押五平韵(韵脚多为平声)。 句式: 上下片多以四字句、七字句为主,穿插三字句、五字句等,节奏起伏较有变化。 代表作:毛泽东《沁园春·雪》 ·认识作者 你了解毛主席吗? 姓名 朝代 生卒年 字号 籍贯 主要人生阶段 重要事件及影响 情感态度 代表作品 所属流派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语言特色 艺术手法 常见主题 国籍 ·认识作者 毛泽东,中国国籍,1893年12月26日出生,1976年9月9日逝世,字润之,籍贯为湖南湘潭。 创立了毛泽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