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41882

6.1《芣苢》练习 (含解析)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1-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0次 大小:44616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5-2026,必修,语文,高一,统编,学年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1《芣苢》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对《芣苢》体裁特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属于五言律诗,句式整齐且讲究平仄对仗 B.是一首乐府诗,语言通俗明快,充满生活气息 C.属于七言古诗,篇幅较长且意象繁复 D.是一首边塞诗,主题围绕军旅生活展开 2.下列对《芣苢》中“采”“有”“掇”“捋”等动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些动词精准描绘了采摘芣苢的完整过程 B.动词的递进体现了劳动的节奏与效率 C.仅为简单的动作罗列,无深层情感内涵 D.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感染力 3.下列对《芣苢》情感基调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低沉哀怨,表达对劳作艰辛的抱怨 B.欢快明快,传递出劳动的喜悦与活力 C.苍凉悲壮,抒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D.恬淡闲适,体现归隐田园的淡泊心境 4.下列对《芣苢》艺术手法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运用重章叠句,强化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B.以白描手法勾勒劳动场景,简洁而生动 C.通过细节描写刻画劳动者的复杂心理 D.语言质朴无华,贴近生活实际 5.下列对《芣苢》中“芣苢”这一意象的理解,合理的一项是() A.仅指一种普通植物,无特殊象征意义 B.象征着繁重的劳作与生活的苦难 C.是劳动的载体,凝聚着先民的生活智慧 D.代表着贵族阶层的闲情逸致 6.下列对《芣苢》全文内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详细描绘了芣苢的生长环境与形态特征 B.记录了先民采摘芣苢的劳动过程与情感体验 C.抒发了对大自然馈赠的感恩之情 D.反映了古代社会贫富差距的现实问题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①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②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④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注释:①有:取得,获得。②掇:拾取,摘取。③捋:用手顺着茎秆向上抹取。④袺:提起衣襟兜东西。襭: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7.下列对“采采芣苢”中“采采”一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表示“采摘”的动作,与后句“采之”重复冗余 B.形容芣苢茂盛鲜亮的样子,增强画面感 C.是古代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 D.体现采摘动作的艰难,暗含劳作的辛酸 8.下列对诗歌中“薄言”一词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语气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B.强化了劳动的节奏感,使诗歌更富韵律 C.体现了劳动者动作的随意性与散漫态度 D.拉近了诗歌与生活的距离,充满口语化色彩 9.下列对诗歌最后两章“袺之”“襭之”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个动作说明采摘成果很少,无需费力盛放 B.体现了采摘过程的递进,从少量拾取到大量收纳 C.反映了劳动者对劳动成果的不珍惜 D.仅为动作描写,与诗歌主题无关 10.结合诗歌内容,分析重章叠句手法在《芣苢》中的作用。 11.从劳动场景描写的角度,谈谈《芣苢》的艺术价值。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芣苢》收录于《诗经·周南》,是一首描绘先民劳动场景的经典诗作。芣苢,即车前草,在古代不仅是常见的野菜,其种子还可入药,具有药用价值,是先民生活中重要的植物资源。这首诗以极简的笔墨,记录了先民集体采摘芣苢的劳动画面,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成为流传千古的佳作。 诗中六章内容看似简单重复,实则暗藏巧思。从“采之”“有之”到“掇之”“捋之”,再到“袺之”“襭之”,动词的递进清晰展现了采摘劳动的完整流程:先是泛泛地采摘,然后是拾取、抹取,最后是将采摘的芣苢兜起收纳。每一个动词都精准对应劳动中的具体动作,仿佛能看到先民们弯腰采摘、伸手捋取的鲜活身影。 在集体劳动的场景中,这样的诗歌往往伴随着吟唱,重章叠句的形式便于记忆和传唱,也能配合劳动的节奏,让劳动者在歌声中协调动作、缓解疲劳。诗中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但透过明快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