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县一中2025秋季学年高三第三次阶段性考试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濒危戏曲剧种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艺术,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更是特定地区宝贵的文化财富。振兴濒危戏曲剧种的必要性,不仅在于其“濒危”的标签,更在于其在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人文、历史和艺术传承价值。 随着推动传统文化振兴、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呼吁,传统戏曲似乎吸引到了一些观众,但他们更多是被戏曲的“新奇”所吸引,怀着猎奇的心理进行文化观赏,其持续性无法得到保证。而真正能使观众长久驻足戏曲领域的,则是其核心艺术魅力,即内容。特别是对扎根于特定地域的濒危戏曲剧种,更应该充分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戏剧故事,通过特色化的故事内容吸引本地区观众,实现剧种传播和地域文化传承的双向共振。 当前各戏曲剧种的消费市场大都面临用户群体青黄不接的现状,戏曲艺术只有争取到更多新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关注和喜爱,才能长久地生存下去,实现持续性的文化传承。因此,濒危戏曲传播应将青年群体作为重点传播对象,借助“戏曲进校园”等活动,通过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的方式来实现濒危戏曲剧种的深度“地方化”+“年轻化”传播。 (摘编自杨琳、刘胜华《非遗保护视域下濒危戏曲剧种当代振兴的传播理路》) 材料二: “生存还是毁灭”?中国地方剧种生与死的严肃命题,再一次摆在了我们面前。带着种种疑问,笔者走访了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 记者:我国地方戏曲剧种目前的存在状况是怎样的? 傅谨:近十年来,戏曲剧种锐减的趋势目前还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唯一令人欣慰的是,濒危剧种的生存环境比起十年前有了质的变化。十年前我提出“要像保护文物一样保护濒危剧种”的建议,提出戏曲的生存发展应该优先注重继承与保护的观点时,在戏剧界几乎得不到共鸣,而且还受到了激烈的批评。现在不同了,文化多样性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特别是那些可以与“审遗”相结合的地区,政府抢救与保护濒危剧种的热情空前高涨。不过,危机仍然存在,如果危机被这样高涨的热情遮蔽,那我们就很难真正找到抢救和保护濒危剧种的方法。 记者:那么您认为我们真正需要保护的是哪些剧种? 傅谨:我认为最需要保护的是那些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内涵的剧种。20世纪以来,曾经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高腔逐渐衰落,南方的乱弹、北方的梆子有不少在晚近也进入低谷,而这些剧种往往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凝聚着中国舞台艺术的许多精华。保护和抢救应该以它们为主。与之对应,中国目前还有一部分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左右、正处于消亡边缘的剧种。曲六乙先生称这些剧种为“人为剧种”,将它们区别于那些中国戏剧发展史上自然形成的剧种;不能说所有的“人为剧种”都没有艺术与文化价值,但它们毕竟主要是当代人的人工产品,与那些因历史悠久而积淀了丰厚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的剧种不能同日而语。在这个意义上,与其不加区别地去抢救与保护所有濒危剧种,还不如只将那些真正拥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剧种,即有传统、值得继承的剧种作为抢救与保护的对象。 材料三: 随着文旅融合实践的快速发展,从旅游角度切入创新发展对深陷于传统市场困局的戏曲艺术是一种必然,也是一剂良药。但这又随之带来了一个核心问题,即戏曲如何和旅游结合呢? 显然,单纯的文旅融合并不完全适合以表演、故事、剧场等为核心元素的戏曲艺术。但文旅融合的思路让戏曲艺术的演出从传统的“物理剧场”转向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环境,能够建构一种“社会剧场”的状态。特别是戏曲与文化景观融合而形成的如“越剧小镇”“淮剧小镇”等新场域让戏曲实现了一种更为生活化、全景化的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