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新校(贤岭校区)、老校(北湖校区) 2025-2026学年高一上期11月测试(一) 语文答案 1.A 2.B 3.B 4.袁隆平:热爱科研事业,勤于实践,敢于探索,解放思想,勇于创新。 钟扬: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追求物质享受,热爱科研事业,不畏艰难,勇于奉献。 5.材料一:作者精心选取袁隆平的典型事例,通过对事例的叙述、议论,重视引证,突出对比,向读者展现了袁隆平的优秀品质。如选文提到美国著名遗传学家的经典著作和有人对袁隆平的嘲笑,从权威和舆论两个角度写出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要超越物质障碍之外的社会障碍,从而衬托出袁隆平挑战权威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 材料二:作者在刻画钟扬时运用了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 (1)正面刻画: ①引用人物语言。文段直接引用钟扬的话,或是钟扬与别人的对话,抑或是钟扬的演讲内容。 ②描述人物行为、事迹。如不挑剔住房、赴西藏采集种子等。 (2)侧面刻画: ①通过他人之口讲述钟扬的事迹。 ②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如写钟扬不在意生活品质与致力于种子收集的对比,藏族同事对其“大胆”的评价等。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进而展望培育优质杂交水稻的前景、水稻杂种优势的研究前无古人”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一第四段“最早开展这项研究的是日本的科学家,时为20世纪50年代。此外美国、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科学家也相继开始了这项研究”可知,水稻杂种优势的研究并不是前无古人。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材料二标题中的‘种子’一语双关……”说法错误,材料二主要写钟扬冒着生命的危险收集种子,这里的表述过于拔高。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都在矛盾冲突中体现两位科学家的品质”说法错误,以偏概全。依据材料一“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可知,材料一在矛盾冲突中体现了袁隆平的品质。分析材料二的内容可知,文中并没有在矛盾冲突中体现钟扬的品质。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传主形象的能力。 从两则材料的人物语言、行动、事迹等方面,可以总结出这两位科学家的可贵品质。 由材料一“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袁隆平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等内容可知,袁隆平热爱科研事业,勤于实践,敢于探索,解放思想,勇于创新。 由材料二“他毫无怨言地接受了这个连煤气、热水器都没有的房子,洗着冷水澡住了半年”等内容可知,钟扬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追求物质享受;由“钟老师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最终,钟扬带着学生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采集到了被认为是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曲雪兔子,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等内容可知,钟扬热爱科研事业,不畏艰难,勇于奉献。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材料一是通过对事例的叙述、议论,运用引证、对比等手法表现人物的。 由文中“袁隆平不打算退却,他很清楚他拥有的有利条件是其他国家科学家少有的:进行这项研究,中国有中国的有利条件”“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等内容可知,文章对袁隆平进行杂交水稻实验的相关事件进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