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42665

1《沁园春 长沙》课件(共2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1-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7次 大小:8862697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5-2026,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写作背景: 1914年毛泽东报考了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并被录取入预科。这年春天,第四师范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16年,在湖南第一师范的第一个暑假,他和同学蔡和森一起,徒步游历浏阳、湘阴、岳阳等县,用一个多月时间了解洞庭湖畔的乡村。遇到寺庙,就进去同和尚谈天;碰上农舍,就进去和农民拉家常。第二年夏天,毛泽东又和同学萧子升步行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城。此次游学持续了六个星期,走了近一千里地,使毛泽东对家乡湖南有了更深地了解。毛泽东写了许多笔记和心得,有些发表在当时的《湖南通俗教育报》上。回到学校的时候,老师和同学们纷纷传阅他的笔记。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当时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反帝反封建斗争如火如茶。这时候,一方面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谁将成为主宰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力量,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写《沁园春·长沙》的时候,毛泽东32岁,这一年2月毛泽东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8月从韶山到长沙,9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他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长沙》。 讨论:从诗中的哪些动词能看到诗人的青春身影?(以词人活动为主体,找出全词线索的动词?)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结合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 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意 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象 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 意境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如何由意象到意境? 课外拓展:“意象” (一)意象美来自景物的选取 1、从空间: 山上的“层林”, 江中的“百舸”, 空中的雄鹰, 水底的游鱼 2、从状态: 静态的火红的枫林, 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竞相向上、生机勃勃 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 以壮景抒豪情 《沁园春 长沙》的意象 (二)意象美来自意象的表达 1. 山红水绿的静景的色彩美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喜爱。 2、事物动态的雄壮美 “百舸争流”中的“争”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翔”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鹰飞的矫健和鱼游的欢愉自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的“竞”字,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三)意象美来自意象的组合 并置式 看:山、林、江、舸、鹰、鱼 忆:指点、激扬、击水、 浪遏飞舟 动静搭配,远近结合,从而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