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问题与讨论 1.庖丁解牛由生疏到熟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庄子在本篇寓言中如何展现其高妙的语言艺术及写作技巧? 请略举数点加以讨论。 3.庖丁解牛神乎其技,“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在做运动、 玩游戏或表演技艺时,不论是你自己或是观察别人的情形,是 否也有这种相同的体验?请与同学讨论并分享经验。 踦(yǐ) 砉然(xū) 騞然(huō) 大郤(xì) 大窾(kuǎn) 肯綮(qìng) 大軱(gū) 硎(xíng) 怵然(chù) 謋然(huò) 正字音 题解 “庖丁”:职业称谓+人名,一个叫“丁”的“厨师”。另如:“轮扁”“师襄”“优孟”“盗跖”“匠石”…… “解牛”:“解”是会意字,甲骨文从双手,从牛,从角,会两手拔牛角之意。小点象征血肉碎屑。《说文·角部》:“解,判也。从刀判牛角。”本义为屠宰分割牛。 【庖丁解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yǐ),砉(xū)然向(xiǎng)然,奏刀騞(huō)然,莫不中(zhòng)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善哉!技盖至此“乎?” 为:给。 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所触:“所”字结构“所”+动词=名词性结构,所接触的地方。 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 砉然:皮骨相离的声音。 向: 通“响”。 騞然:象声词,比“砉然”声音较大。然译为 “……的声响(声音)”。 中音:合乎音律。 于:介词,引出对象,乎,跟。 《桑林》:传说中商汤时代的舞乐名。 《经首》:传说中尧时代的舞乐名。 会:节奏。常考含义:适逢 (2009·山东省卷)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 会:适逢 善:好。常考含义:①善于,擅长,②好好地 盖:“盍”,何,怎样。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yǐ),砉(xū)然向(xiǎng)然,奏刀騞(huō)然,莫不中(zhòng)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善哉!技盖至此“乎?” 翻译: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用的不是普通的杀牛刀,而是祭祀宗庙场合的礼器刀具———鸾刀。并且这种刀的刀环位置是一个铃铛,因此每一个动作都会发出悦耳的声响。更进一步,庖丁用礼器来解牛,动作和刀环铃声都合乎祭祀音乐的节拍,这极有可能是一次祭祀表演,而非厨师炫技或者梁惠王的心血来潮。正所谓“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 【太牢、少牢】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 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 ,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诸侯祭祀用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释:放下。 道:天道,自然的规律。 进:超过。 乎:相当于 “于”,介词,可不译 无非:没有不是。 方:当 以:凭、用 神欲:精神 译文: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未曾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依乎天理,批大郤(xì),导大窾(kuǎ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