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遇见你之前,我从未想过结婚;遇见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人。 ———钱钟书 我进清华,一为读书,二为锺书,从此我俩,只有死别,没有生离。 ———杨绛 我这一生都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可是因为你,我希望有来生。 ———周恩来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于是形成了太平洋。 ———三毛 与妻书 1.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2.理清文章的思路,深入理解文中有深刻内涵的句子 3.体会文中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林觉民烈士对妻子真挚的爱,及“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革命豪情,思考新时代青年的抱负和使命,传承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林觉民(1887-1911) 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之一。 13 岁时,他受父命参加科举童子试,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后掷笔离去。15 岁考入全闽大学堂,后来入读福州高等师范学堂,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毕业后到日本留学。 作者简介 1911年(就是辛亥革命那一年)春天,林觉民受命回闽,联络革命党人,筹集经费,招募志士,并且要运送炸药赴粤。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张鸣岐已经逃走,黄兴等人就和反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激战,因众寡悬殊,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林觉民不幸中弹受伤,力尽被捕。在审讯中,他从容不迫;临刑谈笑自若,引颈就义,年仅25岁。 作者简介 陈意映(1891-1913),螺江陈氏十九世孙女,是清代名宦陈若霖的后代,其父是举人陈元凯,幼年受庭训,耽诗书好吟咏。尝著《红楼梦》人物诗一卷。及笄,嫁予福州林觉民为妻。林觉民思想激进,投身民主革命,陈意映支持林觉民进行革命活动。1911年4月,林觉民参加起义慷慨赴死。他死去不足一个月,悲伤过度的陈意映早产,生下遗腹子林仲新。陈意映无法承受丧夫之痛的沉重打击,一度意欲轻生。在林觉民的父母跪求下,她才强忍悲伤、痛苦的活下来,但终因悲伤过度,在1913年病逝,年仅22。长子林伯新,9岁夭折;次子林仲新,由祖父带大,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与妻书"为林仲新所珍藏,1959年他作为珍贵文物捐赠给福建博物馆。 这封信是林觉民烈士在起义前三天的夜里写的。陈意映,是名宦陈若霖的后裔。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封信在半夜里塞进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发现这封信,陈意映阅后,当即昏倒在地。为了安慰她,也为了保住她腹中的孩子,林家用过继的办法,把林觉民哥哥的一个女儿过继给陈意映,取名叫林暖苏。 林暖苏多少慰藉了陈意映悲伤的心,几个月后,“腹中之物”降生人间,取名仲新。但由于陈意映一直不能走出失去丈夫的悲伤,再加上生活变得艰难,两年后(1913)意映在悲伤抑郁中逝世。陈意映去世后,林仲新由祖父抚养。 文本事迹 写作背景 在起义前三天,林觉民连夜给父亲和妻子写下了两封诀别书。其中这封给妻子陈意映的信,“文如黄钟大吕,情如杜鹃啼血”,被后人命名《与妻书》,广为流传,感动了无数人。 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 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 禀父赋书 ①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 ②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可以接正文。 ③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书信格式 会晤 眷属 称心 彀中 栖息 筛子 肖像 应和 旁午 模拟 哀恸 禁受 qī wù juàn chèn gòu bàng xiào tòng jīn shāi mó hè 正音 林觉民在起义前夕在绢帛上留下的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