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44904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11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11-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5次 大小:13801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6届,高三上,三上
  • cover
绝密★启用前 湖南省2026届高三11月质量检测(二)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三道大题,23道小题。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 分) (一)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韵文之脉:诗、词、曲的审美流变与精神承续 中国古典韵文,自《诗经》《楚辞》发轫,历经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诸座高峰,形成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审美长廊。其间,诗、词、曲三者,既一脉相承,又各擅胜场,共同勾勒出中国文人精神世界与审美趣味的演变轨迹。 诗至唐代,臻于鼎盛。其审美核心在于“意境”的营造与“格律”的精严。无论是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雄奇飘逸,还是杜甫“星垂平野阔”的沉郁顿挫,抑或王维“明月松间照”的空灵禅意,皆旨在构建一个情景交融、意蕴深远的艺术空间。近体诗(律诗、绝句)在平仄、对仗、用韵上的严格规范,犹如精美的牢笼,激发着诗人们于限制中追求自由、于法度内施展才情的创造力。唐诗的精神气质,总体上是昂扬向上的,充满了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对江山社稷的关怀以及对人生况味的深沉咏叹,体现着一种“盛唐气象”的集体人格。 及至宋代,词体大兴。词源于民间,本为“胡夷里巷之曲”,后经文人雅化,成为“一代之文学”。与诗相比,词更侧重于“心境”的细腻抒写与“词境”的幽微缔造。它突破了诗之“言志”传统,更专注于“缘情”,尤其长于表现那些幽深婉曲、诗体难以容纳的私密情感。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羁旅愁绪,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身世悲感,苏轼“明月几时有”的宇宙之思,辛弃疾“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深致情怀,无不将内心的褶皱细腻铺陈。词有词牌,句式长短参差,音律更为繁复多变,这种形式本身就更适合传递起伏跌宕、复杂微妙的情绪节奏。宋词的精神,在于其“深”与“隐”,于儿女情长、家国沧桑中,见出士人心灵的深度与曲折。 元代,曲艺勃兴,散曲与杂剧并盛。曲可视为词在民间化、世俗化道路上的一次激变。其审美特质,突出表现为“意趣”的酣畅与“语言”的本色。相比于词的含蓄蕴藉,曲则追求“豪辣灏烂”、“痛快淋漓”的审美效果。关汉卿自称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正是其叛逆不羁、直面现实精神的写照。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的意象叠加,直指天涯羁旅的苍凉;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慨叹,更是将批判的锋芒直指历史兴亡的本质。曲在语言上大量吸纳口语、俗语,不避俚俗,活泼生动,充满了生活气息。其精神核心在于“真”与“俗”,敢于撕破温文尔雅的面纱,直率地表达人性的欲望、社会的矛盾与个体的牢骚,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世俗关怀与批判力量。 从诗之“境”,到词之“心”,再到曲之“趣”,中国古典韵文的流变,不仅是文学形式的新陈代谢,更是审美重心与时代精神的深刻转型。它们共同构成了华夏美学的丰富维度,至今仍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 材料二: 破体与通变:论词曲对诗学传统的继承与超越 在中国韵文发展史上,后起文体总是在对前代经典的“尊体”与“破体”的张力中,开拓出新的艺术疆域。词之于诗,曲之于词,莫不如此。它们既汲取传统的滋养,又勇于打破窠臼,从而实现“通变”与发展。 词对诗学传统的超越,首先体现在其“内转”倾向。诗,尤其是唐诗,多以外部世界的宏大叙事或即景抒情为主,情感抒发相对开阔明朗。而词则实现了由外向内、由世界向心灵的深刻转身。它将审美视角探入更为幽微、私密的内心世界,大量表现闺阁情怀、伤春悲秋、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