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你知道下列校训是哪所学校吗?你知道这些校训出自哪里吗? 东南大学 厦门大学 香港大学 河南大学 作品介绍 《大学之道》出自《礼记》,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 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注》,经此,《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作品介绍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四卷四十九篇,主要内容是先秦的礼制。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中不仅阐述了精湛的学术思想,而且展示了一种纯熟、凝练而又文采绚烂的文学语言。 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 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 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 体现了儒家的 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 管理) 题目研读 大学: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大人:德行高尚、志趣高远的人) “小学”主要教授学生“洒扫、应对、进———,“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 古人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 大学之道 《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的十分之一左右,但作为总纲,意义重大,后世学者常用“三纲八目”来概括。 研读文本 大学之道①,在明②明德③,在亲民④,在止⑤于至善⑥。 ①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②明:形→动,彰明、彰显 ③明德:美好的品德 ④亲民:亲近爱抚民众 ⑤止:至、到 ⑥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译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研读文本 知止①而后有定②,定而后能静③,静而后能安④,安而后能虑⑤,虑而后能得⑥。 ①知止: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 ②定:指志向坚定不移。 ③静:心不妄动(妄:胡乱) ④安:本指安定、平静,这里指性情安和 ⑤虑:本指思考、谋划,这里指思虑精详 ⑥得:本指得当、合适,这里指处事合宜 译文: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 研读文本 物有本末①,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②矣。 ①本末:“本”原指木之根为常;“ 末 ”指木之梢为迹 。后分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末节。指事物的根源和结局。 ②道:规律。 译文: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三纲领”具体指什么? 大学之道 所谓“明明德”,意指不断地彰明人内在的光明的德行,培养高尚的道德。这是求知和修身。 所谓“亲民”,是指做到求知和修身的方法。怎样才能达到“明明德”,就要做到亲民,推己及人。 所谓“止于至善”,是指“终身行之”,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不停止,这是一个无限完善的过程。 三纲”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这“三纲”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 完善自我,改进自我 明明德 内圣 对己 立德 爱民顺民,引导百姓自我完善 亲民 外王 对人 爱人 最终追求 止于至善 如何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止 定 静 安 虑 得 七个步骤: 心不妄动 性情安和 思虑精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