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46463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日期:2025-11-18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3次 大小:21729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课堂,核心,同步,新课标,无忧,15课
  • cover
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聚焦秦汉时期在科技与文化领域的辉煌成就。教材分四个维度展开:造纸术:从西汉发明到东汉蔡伦改进,凸显其对文明传播的革命性意义;医学与科技方面介绍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华佗“麻沸散”与五禽戏,以及《九章算术》等科技成果;史学巨著:以《史记》为核心,阐述其纪传体通史体例及史学、文学价值; 宗教与文化方面讲述道教兴起与佛教传入,展现秦汉时期思想文化的多元性。本课通过丰富的史料与案例,展现了秦汉在文明传承中的奠基作用,为理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提供关键支撑。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掌握秦汉政治制度的基本史实,但对科技文化成就的认知多停留在碎片化层面。学生对造纸术的改进过程、《史记》的体例特点等内容理解难度较大,易混淆“蔡伦发明造纸术”与“改进造纸术”的概念。此外,对宗教文化的理解易受现代观念影响,难以体会其历史背景下的社会功能。教学中需结合实物图片、情境模拟、对比学习,降低认知难度。 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马迁与《史记》、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故事等。 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要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造纸术的发明、蔡伦改进造纸术,知道张仲景、华佗的医学成就,了解《史记》的史学和文学价值,知道道教的创立和佛教的传入。(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通过看地图、讲故事、品读经典和史料分析,增强史料实证的素养,知道秦汉时期先进的科技和文化对中国及世界的巨大贡献。(史料实证) 3.通过学习认识到发明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感悟张仲景和华佗的高尚医德,学习司马迁坚忍不拔的意志、秉笔直书的史家素养。(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蔡伦改进造纸术;张仲景与华佗的医学成就;《史记》的价值;道教与佛教。 五、教学难点 造纸术改进的意义;《史记》的体裁;宗教传播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图表辅助法、史料实证法、情境教学法。 七、学习方法 材料分析、自主学习、史料研读、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导入】播放李子柒“古法造纸”视频片段,我们每天使用的纸,在两千多年前是如何诞生的?它为何被称为“改变世界的发明”?秦汉时期,除了造纸术,还有哪些影响深远的文明成果?今天我们一同探索《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思考问题,步入本课学习。 通过生活化的视频片段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造纸术的好奇,导入课题。 (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造纸术的发明 (一)纸发明以前的书写材料 【引导】出示时间轴,说一说:在纸问世之前,古人用什么作为书写的载体?有什么缺点? 【回答】①原始社会:陶器;殷商时期:龟甲、兽骨;西周:青铜器;春秋到东汉:简牍、帛书。②竹木简太笨重,携带不方便;帛的价钱昂贵,不能大量使用。 通过时间轴梳理书写材料的演变,培养时空观念。 (二)纸的发明 【引导】出示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纸地图图片,观察图片,说一说这种纸有什么缺点? 【提问】考古学家在陕西西安、甘肃天水和敦煌等地发现了西汉时期的麻纸,有的纸上面还有文字和地图。这说明了哪些历史信息? 【回答】质地很粗糙,柔韧度不足,数量少,使用不便。 【回答】说明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结合考古发现,培养史料实证意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