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47093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20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5-11-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9次 大小:2711275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学年,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二,统编
  • cover
(课件网) 导·学习目标 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掌握重点文言字词。 理解“四心”与“四端”,梳理全文论证思路。(重点) 探究孟子论断的合理性,结合时代背景,感受孟子人格魅力。(难点) 导·知人论世 《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的处世抉择 《齐桓晋文之事》———保民而王”的仁政智慧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前289年) 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师从子思,是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 性善论 孟子思想有四大支柱:性善论、仁政学说、民本思想和道德修养论(舍生取义、浩然之气)。 思·字句检测 不忍人之心———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羞恶之心——— 非恶其声而然也——— 若火之始然——— 贼其君者也——— 苟不充之——— 不足以事父母——— 怜爱别人的心 突然 通假字,“纳”,结交 感到羞耻;感到厌恶 这样 通假字,“燃” 伤害 如果 侍奉 根据课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古代圣贤之君正因为具有同情心 才会行仁政。 B. 孟子认为,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由 此可见人都具有恻隐之心,人性本是善良的。 C.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 让、是非”之心,简称“四心”。而这“四心”是“仁、义、 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 D.孟子认为,所有人都有“四心”并且应该在后天发扬它。 思·内容理解 B 议展评·文本探究 1、“四心"和“四端”分别是什么?如何理解“四心”和“四端”的关系?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2、试结合全文,梳理孟子的论证思路。 3、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1、“四心”和“四端”是什么? 我们不仅要在看到近处的苦难时心存恻隐,也应同情那些远方的苦难和更遥远的哭声。 我们不仅要在看到近处的苦难时心存恻隐,也应同情那些远方的苦难和更遥远的哭声。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恻隐之心是仁的发端。 1937-1945年间,约17万名矿工死亡,尸体被随意丢弃 对百姓经受苦难的不忍与恻隐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羞恶之心是义的发端。 “羞” :指因自身不善或不当行为而产生的羞耻感。 (耻己之不善) “恶” :指对他人不善或不当行为产生的憎恶感。 (憎人之不善) “羊”在“我”之上,即“我把自己最美好、最善良的东西顶在头上。 “义”是世间的一种美德,是对善良的追求,对邪恶的抑制。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内心深处对他人的尊重与谦逊,是礼的最初形态。 ———辞让之心是礼的发端。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谦以自牧,和以同人。 本义为古代祭祀用的礼器,表示祭神求福之意。 后引申为礼貌、礼仪、礼让,泛指社会生活中的规范和礼节。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黑暗拒绝拥抱光明,有错的不是光明,而是黑暗。 积羽沉舟,群轻折袖,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三人成虎事多有,众口铄金君自宽。 ———辨别是非的能力是智慧的开端。 1、如何理解“四心”和“四端”的关系?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心) 是“仁义礼智”的发端(四端)。 2、试结合全文,梳理孟子的论证思路。 提出论点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可行不忍人之政 论证过程 举例论证 排比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孺子将入井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四心—四端 犹四体 若火、泉 应有“四端” 足以保四海 不足事父母 扩充“四端” 2、试结合全文,梳理孟子的论证思路。 首先,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并阐明“不忍人之心”是施行仁政的基础。 其次,用“孺子将入于井”的事例论证“人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