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 文 考生注意: 中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策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城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阅读(72分) 部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清代诗人赵翼说:“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这既是指文学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无时无刻不 在演化嬗变,创作必须为表现新时代和新生活辛勤开拓,也是指文学的创作手法和表现方式必 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以给人新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愉悦。 文学创作本身是观念和手段结合、内容和形式融合的深度创新,是胸怀和创意汇聚、艺术和 技术对接的集成革新。文学的原创力来源于创新,发展动力和后劲也在于创新,只有把创新精 神贯穿文学创作生产的全过程,才能使文学保持蓬勃向上的旺盛生命力。 当下社会快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无孔不入,人工智能的突飞猛进,文艺创作在文学、美 术、影视等各个领域,都面临人工智能创作的严峻挑战。只要登录人工智能平台,用文字或语音 给出创作要求、主题意蕴和风格趣味,人工智能很快就能自动生成作品,不论是诗歌、散文、小 蜜 说,还是绘画、影像等,全都唾手可得。如果不满意,还可以反复给出修改指令,不断调整改进。 面对这样效率极高且学习能力极强的竞争对手,我们的创作必须在古今中外文艺大文本的原野 上另辟蹊径,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创作主体的潜力和能动性,才能一骑绝尘,摆脱人工智能的跟踪 和比拼。 作家创作和人工智能创作都离不开学习和棋仿。人工智能的学习、记忆、模仿能力远超人 类,但只能在人类已经开垦的园地,或者说只能在人给定的范本和模式内获取思路与手法。而 作家除了可以学习和汲取古今中外文艺传统所提供的经验外,还能够从川流不息的社会生活源 泉中获得灵感和启示,从现实与历史的碰撞和自身的生命体验中获得感悟与创意。这是人工智 能创作无法企及之处。 由此,我们理应有这样的认识:对于矢志攀登高峰、打造粉品的文学创作,只有绕开陈陈相 因的浅滩和暗礁,在波澜起伏又变幻莫测的生活海洋中,以自己的独到发现和卓越创造劈波斩 【高三秋季第二次月考·语文第1页(共8页)】 26-T-201C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