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学术背景。 2.掌握整本书阅读的思路及方法,并制订阅读计划。(重点) 3.通过对文学作品目录的比对,了解学术概念的不同,进而感受学术著作的内容。(重点、难点) 4.通过讨论思考,总结学习《乡土中国》的现代意义。(重点、难点) 二、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故乡是什么?是根植心底的一份眷恋,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牵挂心头的一腔情怀。故乡的一切在每个人身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每个人对故乡都有一种特别的感情,是融化在血脉中的感情。这就是中国人的乡土情结。中国人为什么会有如此浓烈的乡土情结?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背景介绍】 整本书阅读 何谓“整本书阅读”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整本书阅读” 明确: (1)定义:整本书阅读是相对于现行语文教科书中单篇课文的阅读而言的,其所提供的阅读材料的长度、宽度与厚度,是单篇文章阅读所无法实现的。多以整本、整部的书作为阅读对象,是一种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阅读相结合开展的一系列阅读教学活动。而且完全以课内阅读的方式进行整本书阅读实施起来存在困难,所以“整本书阅读教学”应该是一种兼顾课内与课外的阅读教学形式。 (2)好处: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碎片化阅读往往会割裂结构完整、篇幅体量巨大的文本内容,不利于思维格局的培养。 读整本书更能够锻炼人对阅读内容更强的信息提取和理解把握能力,对于思维广度和深度的培养也更加有益。同时整本书阅读有助于形成包括意志力在内的阅读能力。比阅读才华更重要的是阅读意志力,中学阶段要培养学生执着、坚毅的阅读耐力,“一蹴而就”不适用于阅读。在阅读这个问题上,任何人不要指望毕其功于一役。“整本书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意志力的重要途径。 作家简介 费孝通(1910-2005年),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 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莫基人之一。他毕生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1938年完成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费孝通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进行实地调查,提出了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同时,还进行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 张冠生曾在他的《费孝通传》中这样评价费孝通:“少年早慧,青年成名,中年成器,盛年成鬼,晚年成仁暮年得道,可谓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学术成就上,他是中国社会学奠基者,他的《江村经济》《乡土中国》被许多西方大学列为社会学必读书籍。社会贡献上,他担任民盟中央主席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文化贡献上,他倡导的“美美与共”的文化原则与西方的文化冲突论两相对立,为全国文化融合贡献了全新的东方智慧。 作品简介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社会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8年。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名方面。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该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作品目录 1.乡土本色 2.文字下乡 3.再论文字下乡 4.差序格局 5.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6.家族 7.男女有别 8.礼治秩序 9.无讼 10.无为政治 11.长老统治 12.血缘和地缘 13.名实的分离 14.从欲望到需要 15.后记 人大前校长陈雨露这样评价《乡土中国》-《乡土中国》是讲述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治理结构的代表作,为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提供了重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