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荀子 劝学 --第六单元第10课 叩响千年哲思,铸就今日学魂———《劝学》专题品鉴会 一、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如“ ”“槁暴”等关键字词;“青取之于蓝”的状语后置句、“ 以为轮”的省略句等。 2. 能够流畅翻译全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文化内涵。 3.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比喻论证方法,体会荀子说理文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4. 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视学习的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一)【导语设计】 二、教学过程 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运动员为突破 0.1 秒的成绩日复一日训练,当你们惊叹学者在专业领域深耕数十年终成大家,是否想过:这些耀眼成就背后,最核心的力量是什么? 战国时期,有位思想家早已给出答案。他目睹乱世中众人或空谈理想、或半途而废,于是写下一篇文章,用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的比喻,告诉世人成长的真谛;用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的箴言,点醒人们坚持的意义。 这位思想家就是荀子,而这篇穿越千年仍振聋发聩的文章,正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劝学》。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文本,看看荀子如何用智慧点亮我们的求学之路。 学习 二、教学过程 (二)【背景介绍】 作家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年),名 况 ,字 卿 ,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 赵 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特别强调教育的作用。主张选贤任能,兼用礼、法、术治理国家。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 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思想 主张“人性恶” :强调后天的环境和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恶的本性; 主张“人定胜天” :他认为自然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靠主观努力去认识、改造、利用它。 提出“法后王”:根据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 二、教学过程 (二)【背景介绍】 2、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 代表人物,为了揭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他创作了《劝学》一文,鼓励人们通过学习改变不良的思想和行为,振兴礼义,制作法度,专心致志地去实践君子之道。 二、教学过程 (三)【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 木直中绳(zhòng) (róu) 槁暴(gǎo pù) 就砺(lì) 参省(cān xǐng) 须臾(yú) 跂(qǐ) 楫(jí) 跬步(kuǐ) 骐骥(qí jì) 驽马十驾(nú) 锲而舍之(qiè) 金石可镂(lòu ) 螯(áo) 蛇鳝(shàn) 二、教学过程 (三)【整体感知】 2、疏通文意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已:停止 译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劝”这个字统领全篇,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劝勉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青:靛青,一种染料。 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 而:表转折。 于:从。于: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句 为:动词,根据语境译为“冻结成”。 中绳:合乎拉直的墨线。 輮:“輮”通“煣”,使动用法,使…弯曲。 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 规:圆规。 二、教学过程 (三)【整体感知】 2、疏通文意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虽:即使。 有:通“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