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3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数学抽象与直观想象:通过观察、操作,抽象出点到直线距离的定义,能结合图形直观理解距离的几何意义,建立“形”与“数”的关联。 2.逻辑推理与数学运算:经历推导距离公式的过程,提升逻辑推理能力;熟练掌握公式,能代入坐标精准计算,强化运算求解能力。 3.数学建模与核心价值:能用距离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构建数学模型;体会转化思想,培养严谨思维与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与记忆,运用公式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及解决相关综合问题。 2.教学难点:理解公式推导中“垂直”条件的转化,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含参数的距离问题及直线平行、垂直相关的综合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发认知冲突 生活情境: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学校操场边缘有一条直线跑道l:3x+4y-12=0(单位:米),一名学生站在点P(2,1)处,他想快速跑到跑道上,最短距离是多少? 旧知关联:引导学生回顾“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几何定义———过该点作直线的垂线,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长度。同时回顾两点间距离公式、两条直线垂直的斜率关系(若直线l 斜率为k ,l 斜率为k ,l ⊥l 则k k =-1)。 认知冲突:学生能说出几何定义,但如何用代数方法计算这个距离?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主题———点到直线的距离。 (二)探究新知,推导公式 1.特殊情况:点在坐标轴上或直线平行于坐标轴 (1)问题1:求点P(0,0)到直线l:x+2y-4=0的距离。 引导分析:先求过P且与l垂直的直线方程,l的斜率为-1/2,故垂线斜率为2,垂线方程为y=2x。联立l与垂线方程,解得垂足Q(4/5,8/5),再用两点间距离公式得PQ=√[(4/5-0) +(8/5-0) ]=√[(16+64)/25]=√(80/25)=4√5/5。 (2)问题2:求点P(2,3)到直线l:x=5的距离。 引导分析:直线x=5垂直于x轴,点到直线的距离为横坐标差的绝对值,即|5-2|=3,此为特殊情况的简便计算。 (3)总结:特殊情况可通过“求垂足+两点距离”计算,但过程较繁琐,需推导一般情况的通用公式。 2.一般情况: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推导 已知点P (x ,y ),直线l:Ax+By+C=0(A、B不同时为0),求P 到l的距离d。 推导思路一:“垂足法”(代数法) ①当B≠0时,直线l的斜率为-A/B,故过P 且与l垂直的直线l 斜率为B/A,方程为y-y =(B/A)(x-x ),整理为Bx-Ay+(Ay -Bx )=0; ②联立l与l 的方程,解方程组,通过加减消元法解得垂足Q的坐标:x=(B x -ABy -AC)/(A +B ),y=(A y -ABx -BC)/(A +B ); ③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计算P Q,化简后得d=|Ax +By +C|/√(A +B )。 推导思路二:“面积法”(几何法) ①在直线l上取两点A(x ,y )、B(x ,y ),构成三角形P AB,P 到l的距离d是三角形的高; ②计算AB的长度:AB=√[(x -x ) +(y -y ) ],由直线方程得A(x -x )+B(y -y )=0,即(y -y )=-A/B(x -x )(B≠0),代入得AB=√[(x -x ) +(A /B )(x -x ) ]=|x -x |√(A +B )/|B|; ③计算三角形面积:用向量叉积或坐标公式得S=1/2|(x -x )(y -y )-(y -y )(x -x )|,结合Ax +By +C=0化简,最终得S=1/2|Ax +By +C|; ④由S=1/2×AB×d,代入AB和S的表达式,化简得d=|Ax +By +C|/√(A +B ),与代数法结果一致。 公式总结:点P (x ,y )到直线l:Ax+By+C=0的距离公式为。 公式说明:①A、B不同时为0,保证分母有意义;②分子为绝对值,确保距离为非负数;③直线方程需化为一般式才能代入公式。 即时验证:用公式解决导入问题 导入问题中P(2,1),直线l:3x+4y-12=0,代入公式得d=|3×2+4×1-12|/√(3 +4 )=|6+4-12|/5=|-2|/5=2/5,快速得出最短距离为2/5米,验证公式便捷性。 (三)例题讲解,巩固应用 例题1:直接运用公式计算距离 求下列点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