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史料拓展练) 1.1851年的史料记载,“从广东嘉应州移入广西浔州、郁林一带的客家人,至道光年间,成为太平天国革命的主力”。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广东传统手工业也受到打击,被动卷入资本本主义的商品经济中,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人口,这些人口的大量外流反映出( ) A.广西农耕环境较为优越 B.当地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广西社会矛盾逐步激化 D.地方宗族亲情日益淡薄 【史料解读】广东嘉应州由于自身人口增长、土地资源相对紧张等因素,促使部分客家人向外迁移寻找新的生存空间。他们迁移至广西浔州、郁林一带,在新的地域逐渐扎根。到道光年间,这些客家人成为太平天国革命的主力。两次鸦片战争后,广东作为中国沿海地区较早受到西方列强冲击的省份,其传统手工业遭受了沉重打击。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打开中国市场,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大规模生产优势,向中国倾销大量廉价的工业产品。广东传统手工业产品在市场上逐渐失去竞争力。 2.据史料记载,19世纪50年代末,清廷将在东北一直保持的13000八旗兵大部分调往南方,用于镇压太平天国为首的农民起义,留在黑龙江的驻军只有5500人,在重镇瑗珲,只有1000人左右,且装备较差,下列哪个国家趁虚而入侵占中国北部大量领土(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俄国 【史料解读】19世纪50年代末,太平天国运动蓬勃发展,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太平天国为首的农民起义席卷南方多地,严重威胁到清朝的统治根基。为了全力镇压这些起义,清廷不得不从各地调集兵力,东北地区的八旗兵也在抽调之列。原本在东北保持着13000人的八旗兵部队,大部分被调往南方作战,这使得东北地区的军事防御力量被极大地削弱。在大量八旗兵调走后,留在黑龙江的驻军锐减至只有5500人,而像瑗珲这样的重镇,更是仅有1000人左右的驻军。在清军东北边防力量空虚的情况下,沙俄趁虚而入,侵占了中国北部大量领土。 3.1857年,法国葛罗男爵收到了政府的训令:“我们所想修订的正是为了要在更大的程度上,为我们的商业打开通向天朝帝国的道路。”可看出法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 A.把清政府变成其在华统治工具 B.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C.修改与清政府签订的条约 D.割占中国大量领土 【史料解读】“为我们的商业打开通向天朝帝国的道路”这句训令内容直白地揭示了法国的经济企图。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庞大人口且经济相对封闭的大国,在法国等西方列强眼中是极具潜力的巨大市场。他们期望通过各种手段打破中国原有的贸易格局,让法国的商品能够不受限制地涌入中国,从而获取丰厚的商业利润。这段史料清晰地揭示了法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武力手段打开中国市场,以获取巨大的商业利益、扭转贸易不平衡局面并提升其在国际殖民扩张中的地位,同时也深刻反映了当时中国面临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严峻形势。 4.“英法率兵犯天津,官军屡挫,遂陷京师,焚圆明园。文宗幸热河,派恭亲王与各国议和”,恭亲王被迫接受的条件有( ) A.列强可享有领事裁判权 B.外国商船可在长江航行 C.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 D.清政府增开天津为商埠 【史料解读】英法联军凭借其先进的军事装备和强大的军事力量,一路进犯。当率兵抵达天津时,清军虽进行了抵抗,但由于军事技术、装备以及军队组织等方面远远落后于英法联军,“官军屡挫”,难以有效阻挡其攻势。英法联军在攻陷京师后,对圆明园进行了野蛮的洗劫和焚烧,这一行为充分暴露了英法联军的残暴与贪婪。为了满足英法等国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的需求,恭亲王被迫同意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恭亲王与英法等国议和所被迫接受的一系列条件,使得中国的国家主权进一步遭到严重破坏,半殖民地化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